蒸发波导预报模型的研究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介绍了model A和伪折射率模型,并用实际的观测数据对这两个模型进行计算机模拟,得出了伪折射率蒸发波导模型更适合雷达的海面探测.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河北省区域40个代表性测站过去50年(1951~2000年)和107个站40年(60~90年代)的长时间序列逐年降水和温度资料,分别分析了区域对应时期历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过去50年来,河北省自然降水(年平均自然降水量)在波动中趋于减少.全省50年代年平均降水量为585.1mm,到90年代减少到512.3mm,减少了72.8mm;年平均气温从60年代到2
杭州气象观测(探测)资料经历从单站到多站、从单一到多样、从地面向空间的不断发展过程,杭州气象服务资料也经历了不对外服务到对外服务,提供的对外服务资料从单一到多样,从单领域向多领域发展的过程,服务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气象资料的发展变化折射出杭州气象事业的发展历程.
本文对川南地区两次降雹过程的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筠连风暴回波在快速东南移过程中由带状收缩为团状,强度稳定加强,垂直结构上核区较高,有弱回波和回波墙,速度图上呈现了持久深厚的中气旋,表明风暴体已发展为超级单体风暴;合川风暴体快速发展成熟,回波顶高和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低于筠连风暴,表明前者不如后者对流发展旺盛,但垂直结构上向南倾斜及强射率因子和大风区重叠,有利于冰雹的生成和增长.
利用江淮地区1885~2000年近116a梅雨特征量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谐波分析、最大熵谱分析、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讨论了江淮梅雨特征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梅雨异常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江淮梅雨特征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入梅日期、出梅日期、梅雨期长度呈显著上升的长期变化趋势,梅雨量和梅雨强度长期趋势变化不明显;梅雨特征量均存在多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入梅日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在用于气候模拟的大气环流模式中大尺度凝结对降水及其他气候变量模拟的影响程度和相对作用大小.本文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业务谱模式中的大尺度降水方案(该方案曾在ECMWF的T63、T106和T213模式中采用)处理思想引入到IAP9大气环流模式中,并实现了模式正常而稳定的运行.随后,以具有季节变化的海温为强迫,对改写后的模式进行了50个模式年的积分计算,结果表明,模式积分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以及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2005年5月30日发生在陕西省境内的飑线过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冷涡旋转下甩冷空气与西风槽前的暖湿气流汇合,形成中β尺度的对流系统(MβCSs)是飑线形成的前期动力和热力条件;强的不稳定层结和合适的垂直风切变导致了MβCSs的迅速发展和南压;在天气雷达首次观测到垂直液态水含量值超过65kg/m2后2小时
介绍了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历程及虚拟仪器技术的概念,阐述了虚拟仪器的软硬件构成及开发环境LabVIEW语言平台.在此基础上,利用虚拟仪器技术构建了一套气象仪器装备测试系统,详细介绍了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系统实现了通用化、模块化、智能化,且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发挥了虚拟仪器技术的优势,将投入实际应用。
本文介绍利用变分校准法开展雷达-雨量计联合校准Z-R关系,建立业务化动态Z-R关系估测区域降水的方法.四次降水天气过程实例应用分析表明:动态的Z-R关系,能较好地反映降水的性质等特征,能更加精确地估测降水。
本文选取2003-2005年太原多普勒雷达资料,对中小尺度的多普勒速度场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从逆风区厚度、尺度、强度(速度切变)等方面作了详细地分析,并与相应位置的回波反射率因子Z及VIL值对照,找出逆风区强度与反射率因子,逆风区厚度与VIL值,逆风区底层流场结构与强回波发展趋势,逆风区出现时间与强降水开始时间等之间的关系,并引用个例对所得出的结论进行了检验。
2004年6月7日下午,银川地区出现了一次干下击暴流形成的阵风锋天气,此次下击暴流造成银川地区短时的大风.本文利用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和自动站实况资料,结合宁夏本地化中尺度数值预报MM5模式,对阵风锋产生短时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雷达气象学和中小尺度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突发短时大风天气的根本原因,是下击暴流形成阵风锋所造成.阵风锋到达气象站引起风速增加、温度下降、相对湿度上升,气压无明显变化.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