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两次初夏风雹天气的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21st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川南地区两次降雹过程的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筠连风暴回波在快速东南移过程中由带状收缩为团状,强度稳定加强,垂直结构上核区较高,有弱回波和回波墙,速度图上呈现了持久深厚的中气旋,表明风暴体已发展为超级单体风暴;合川风暴体快速发展成熟,回波顶高和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低于筠连风暴,表明前者不如后者对流发展旺盛,但垂直结构上向南倾斜及强射率因子和大风区重叠,有利于冰雹的生成和增长.
其他文献
利用1961~2005年中国300个台站的逐日雾资料及同时段能见度资料,分析了不同等级雾的时空分布及基本气候特征、年代际雾生时间和持续时间的频次。结果表明:雾的空间分布范围随着能见度的降低而减小;45年间主要地区多呈减少的趋辨,但沿长汀及东部沿海的重浓雾日在70s发生增多突变;雾生时间内陆、南部沿海多在清晨06~08时,东部及沿海多发生在夜间20~21时;雾生频次经历少-多-少的年代际变化,90s
本文利用2003~2005年吉林“通榆长期观测实验站”获得的近地面层气象要素和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近地层风速、温度、湿度廓线的变化规律;分别用梯度法和湍流法估算了退化草地和农田的地表动力学粗糙度,退化草地20m全年变化不大,而农田20m随着作物的生长有增加趋势,全年平均,草地为0.0034m,农田生长季为0.054m,非生长季为0.0017m,给出了近中性整体输送系数农田和退化草地CdN分别为(4
本文采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MM5V3来模拟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夏季月气候要素的影响。在分辨率最细的模拟区域采用了三份地农资料做试验,一份采用是美国地理测最局(USGS)提供的1993土地利用资料,另外两份分别采川2000年珠江三角洲的城市景观资料和土地利用资料。结果分析表明:城市扩张导致的热岛效应显著,提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在城市区域月平均地面温度;城市扩张后,城市月平均地面水汽混合比减
计算了武汉市气象站、周边4县气象站平均的1960~2005年间以及前后两半时段四季和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倾向率,城市热岛强度倾向率和贡献率。结果表明:1)46年来,城区和郊区的平均气温均以增趋势为主,平均气温倾向率为正,最低气温增幅最大,最高气温增幅最小甚至下降,冬季增幅最快,夏季增幅最慢甚至下降,这是第一类非对称性; 2)城市热岛效应也存在增趋势,以年平均、最低、最高气温表示的城市热岛强度倾向
应用前期74类环流指数因子,考虑了统计模型中因子与预测量之间相关系数的不稳定性,用滑动集合回归方法建立了北疆棉区播种——出苗期间热量指数的集合回归预测模型。北疆棉区石河子、炮台、精河、博乐4站1961年~2006年的回归序列与实况序列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40、0.7562、0.8503、0.8252。北疆棉区4站1996年~2005年的试报结果检验表明:集合回归预测模型的效果明显优于一级回归模
植被二向反射特性是辐射与植被冠层中散射和吸收介质(主要为叶片)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对这种作用过程的准确描述和透彻分析,是植被遥感定量化的关键,也是植被空间形态和结构反演的基础。本文探讨了植被双向反射函数的基本概念和物理意义,并对现有的几种植被双向反射模型:几何光学模型,混浊介质模型,混合模型及计算机模拟模型的理论作简要的论述,并比较各类模型的特点。
用1971-2005年北疆31个气象站的气温10℃初日和乌兰乌苏站的物候期资料,分析了列冬小麦及柳树、杨树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北疆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越来越早,进入90年代以来偏早的趋势更加明显。10℃平均初日北疆的2个迟中心,分别位于和布克赛尔和北塔山附近,初日出现较早的区域在博乐至石河子的北疆沿天山—带和伊犁地区。石河子10℃初日早的年份,积温高,日照充足,冬小麦的各平均生育期普
本文以实况资料和t213的预报资料三维变分同化分析结果为模式的初始场,利用GRAPES-MESO模式对2006年4月9-11日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分析,发现由于地形阻挡作用,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分为西路和西北路,在其影响下这次沙尘过程也分为这两路;高、低空急流的位置对沙尘暴的发生区域和强度有重要指示作用:沙尘天气发生时整个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沙尘暴发生在弱稳定状态;蒙古国和内蒙古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正涡
本文利用河北省区域40个代表性测站过去50年(1951~2000年)和107个站40年(60~90年代)的长时间序列逐年降水和温度资料,分别分析了区域对应时期历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过去50年来,河北省自然降水(年平均自然降水量)在波动中趋于减少.全省50年代年平均降水量为585.1mm,到90年代减少到512.3mm,减少了72.8mm;年平均气温从60年代到2
杭州气象观测(探测)资料经历从单站到多站、从单一到多样、从地面向空间的不断发展过程,杭州气象服务资料也经历了不对外服务到对外服务,提供的对外服务资料从单一到多样,从单领域向多领域发展的过程,服务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气象资料的发展变化折射出杭州气象事业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