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中价值重构的破碎与“互文性”的分裂--以《一代宗师》为例

来源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九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华语电影的当代进程中,王家卫用《一代宗师》的创作,企图在末世情怀下进行价值重构,试图对对武侠片和传统文化进行另一种诠释.然而这种重构的努力,在历史旨趣和哲学意味上,并不成功.同时,在电影接受学的层面上,也显示出了强烈的不均衡.这种试图表达出对民族传统的关怀、对消失历史的责任、对后现代性的反思和批评,是当下华语电影的共同历史属性.
其他文献
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研究,是当前电影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按照时间维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06-08年的初步探索阶段、09年的集中构建阶段和10年以后的多样化发展阶段.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第五代、第六代的创作,批评观重回后殖民主义批评视角;评论中较多的涉及了主旋律电影,对艺术电影、小成本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塑造研究较少;缺乏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内涵,特别对人的形象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不够深
第六代导演中典型且突出的一位,张一白执着于"都市电影"的创作,其风格中有着第六代导演整体特征的投影,但也从未抹杀自身岁月轨迹中的经验与感受,时代特性与个性特色在他身上凝结成了一种弥漫着淡淡悲观主义的商业化文艺电影.在他的都市电影中,"都市意象"尤其成为他图像叙事的关键点.张一白在"都市电影"中使用了丰富而密集的"都市意象",然而这些意象不只是静止地存在,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叙事手段、镜语表达和音乐辅助
在新媒体时代,电影文化有效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遭遇了三重挑战:电影文化的内容流变及受众转变,电影作品遭遇"网络恶搞"式解构,电影作品的碎片化和符号化.面对这样的现实语境,电影文化要承担起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需要以用户思维转变语态以及促进主导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融合来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这些都离不开新媒体语境下国产电影中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电影声音理论研究一直处于相对弱小的位置.关于声音的理论文章比起工艺技术方面的研究,从数量上是较为少见的.少见并不意味着缺乏,反而体现的是一种探索和进取的精神,以及学理性的深入思考.本文从一般电影学研究出发,撷取其中有关声音研究方面的重要观念、理论表述,从电影声音理论研究的现代性维度入手,探讨国际范围内关于电影声音研究的最新动向,通过概念梳理、内容比对和甄别分析,得出关于声音理论的前沿动态,作为电影
城市的社会空间变迁影响着女性形象的变化,也驱动着性别观念发生变化。从1980年代至今,中国城市电影中的空间叙事的变化展现了二元结构的社会性别的分野和流变,从同质空间到异质空间再到主体空间,根据不同的电影空间叙事类型,女性书写也相应形成了多元化的类别。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城市电影对女性问题的探讨丰富而深入,形成了清晰的书写策略。与空间叙事对应,男性中心视点、建构二元结构和女性主义范畴这三种类别的女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新时期的一个对外大战略,对于推动电影走出去,并借此传播中国形象,是一个绝好的机会.电影塑造的良好国家形象,通过卓有成效的跨文化传播的方式,对维护国家发展和安全,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有着极为紧迫和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电影传播国家形象会产生影响,当前电影传播国家形象还存在缺失,因此,要在题材选取、情节安排、数字技术运用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新世纪以来的蒙古题材电影,逐渐从九十年代宏大叙事的历史缅怀转移到书写当代生活的现实处境,突出了传统牧民生活空间的被压缩,以及一种世代秉持草原哲学的现代性裂变.特别是随着中国商业电影市场的成熟,以蒙古题材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电影创作与消费越来越趋于边缘化,未来蒙古题材乃至全国其他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创作,应着重深挖微观历史事件或紧密结合当代生活新气象,紧紧围绕全民商业化、信息化的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中,积极
本文通过梳理新时期以来中国西部电影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状况,指出西部电影研究中缺少关照的一个视角即新疆电影研究.并在西部电影研究的语境下,从西域传奇片、西部歌舞片、新疆西部片等几个维度分析新时期天山电影厂为代表的新疆电影总体成就与特色.
如同电影表演遵循"上镜头性"一样,多屏语境也需要明星具有"社会表演性"的跨媒介多屏表演技术.从影视表演的单一媒介表演到跨媒介的社会表演再到多屏的媒介融合的表演,演员在完全虚拟角色的电影表演和自我之完全真实的社会表演之间摸索着表演的多重可能性,多屏的媒介融合表演延展了表演的存在空间.重新认识虚拟角色的角色创造和多媒介中的社会表演角色创造之间的逐步过渡而非果决分隔的关系,可以设计出系统而联动的角色创造
悲愤的《百鸟朝凤》与优雅的《艺术家》,是中法著名导演吴天明、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在21世纪初,借助电影故事片的创作向现实、尤其是向历史发声之作.两位电影人在对新旧交替时节的描述上,对于传统都有万分的感怀和不合、都有满满的留恋和无奈,对于新旧关系、对于艺术家的定位,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情感、行为意向和认知.今天和未来的中国,急切需要国民性格、心灵的拓展训练,让被思维遮蔽的阳光照进国民心里,文学艺术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