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地图方法的社会分区研究--以东莞为例

来源 :2015年中国城市地理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社会分区方法是基于社会区理论的社会空间类型划分和结构解释,属于对西方既有理论的演绎和检验。一般只考虑对象的社会人口属性,且分区结果严重依赖于主观指定参与聚类的人口数据,抑制了进一步发现社会空间多样性的可能。
其他文献
紧凑发展是相对于分散发展较为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通过提高城市密度、用地功能混合和公交优先政策,实现城市精明增长,同时缓和无节制的对外扩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紧凑型城市必须严格遏制城市边界的外延,也就是说表面上的形态紧凑并不是紧凑型城市的必要条件,它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经济、人口、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五个方面。
随着我国城市群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其空间结构和布局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文章以长三角城市群30个地级市市区为研究单元,从要素流动的动态视角,构建要素流的数理模型,借助于ArcGIS绘图软件,对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的经济流、交通流和信息流的强度和方向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运用赋值法对三种要素流总量进行评分,并进行空间层级划分,得出城市群的核心区和辐射影响区。
对城市热格局特征及其形成要素的分析与评估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内部环境的工作中变的越来越重要,但时下这方面研究并不充分,相关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和体现。本次研究以上海市为研究对象,采用1991、2002和2013年3景Landsat TM/ETM+/8遥感影像,对城市地表实际温度进行反演与分级。
城市植被,尤其是城市林木具有净化空气、调节城市雨洪、降低城市气温等生态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关注于城市树种的生态价值,而定量的评估城市树种对城市环境生态价值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实现对城市树种的分类。目前,高分辨率遥感的快速发展以及其在城市环境中的分类应用也为城市树种的分类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城市环境的高度异质性也为城市树种分类带来一定的挑战。
会议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植被优化与设计的研究,不仅具有了明确的地域性特色,而且具有了鲜明的国际性特点。其地域性特色体现在: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及其周边植被景观生态系统位于中国北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带过渡区,南北植物区系在此交汇;该地区不仅处于山地自然景观生态系统-丘陵农林交错带半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平原农业景观生态系统的一个连续环境梯度上植被景观统一体之中
会议
我国大都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雾霾危机则暴露出大都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多重矛盾。从雾霾影响机制分析入手,通过空间结构诸因子的视角重新审视雾霾的形成机理。结果发现,雾霾的产生在空间结构范畴内是人口、产业、土地、交通等多要素综合作用的后果。
面向新海洋时代,中国沿海地区城市正进入海洋发展的关键时期,海洋开发己经成为新时期我国沿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城市发展也推动着海洋开发的不断深入,二者不可分割。在此背景下,研究沿海地区海洋开发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城市空间复杂多变,以往对其研究多着重于分析经济和社会因素,认为城市空间的形态和模式是它们在地域上的投影,是经济和社会过程塑造了物质城市。空间句法解释了人在空间中的行为与空间形态本身的关系,认为道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为。
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是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经历的区域差异表现是否也符合来自西方经济发展历程的规定性,值得探究。从东中西经济地带的宏观区域层面、31个省市的中观省域层面、400个多区市的微观市域层面,以三个空间尺度,使用1993-2013年20年和2002-2012年10年两个时间序列的实际GDP数据对中国经济差异进行时空分析。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的规模和流动性都在迅速增加,城市空间不断转型与生活居住空间重构。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和以户籍为代表的城市社会人口管理制度背景下,城市内部不同人口学特征群体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