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飞虱的化学防治:回顾与展望

来源 :第六届全国农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Q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属同翅目,飞虱科.国内除黑龙江、内蒙古、青海、新疆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国外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南太平洋岛屿、朝鲜半岛、日本、澳大利亚,西起巴基斯坦东至日本和东南亚的一些群岛、密克罗尼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均有分布.褐飞虱为单食性害虫,仅以栽培水稻和野生稻为寄主,既可直接刺吸、产卵危害;也可以将分泌物盖布在植株表面影响水稻生长,造成水稻严重减产;还可作为媒介传播植物病毒病等.本文研究,褐飞虱化学防治的历史回顾,褐飞虱抗药性的发展概况及褐飞虱的化学防治展望。
其他文献
棉蚜是棉花的常发性害虫,严重时造成叶片卷曲、变色和花蕾脱落.过去多选用有机磷农药进行防治,由于长期连续高强度用药,使棉蚜抗药性明显提高,棉田有益生物显著下降,造成棉田
烟粉虱是近几年传入我市的外来有害生物,对蔬菜、瓜果、花卉等经济作物构成严重威胁,保护地蔬菜是主要越冬场所,冬季熏杀成虫作为主要防治措施被广泛采用,它具有处理简单、效
现代色谱法始于20世纪初.1901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M.S.Tswett)首先尝试并成功应用了色谱分离技术,在1903年提出"色谱"一词,1906年正式命名为色谱法.但当时受社会发展的影
会议
水稻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g risea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 oryzae)所引起的稻瘟病广泛发生于世界各稻区,是危害最大的水稻
会议
选择已开展TB/HIV双重感染防治工作的三个县(区),通过定性研究和关键知情人深入访谈的方法,了解中国TB/HIV双重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处理效果并进一步完善机制
美国朋友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同情中国革命,曾多次访问中国,并于一九五八年以后定居中国,直到一九七○年三月去世,一直为宣传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努力工作.一九四六年夏到
现代色谱法从发明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人们公认其鼻祖是俄国植物学家Tswett.1901他开始做关于色谱分离方法的研究,在1903年的华沙自然科学学会生物学会会议上提出了应
会议
目的探讨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在不同时间动态变化的意义。方法应用OLYMPUS AU 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32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100份外周血样品心肌酶谱
棉蚜是棉花的主要害虫,由于繁殖力强,世代多,抗药性产生快,一般农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特别是伏蚜暴发年份,常造成棉花叶片卷曲、流油等现象,使光合作用减弱,导致蕾、花、铃
目的 分析浙江省居民膳食钠、钾摄入水平.方法 运用3d24h回顾法和调味品称重法相结合,对浙江省11个地市共9 798名调查对象进行膳食调查,将食物消费数据结合食物钠、钾含量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