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西周古墓群部分遗骸牙齿的研究报告

来源 :第九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i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叶家山古墓群位于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近郊,埋葬着西周早期至少两代曾候.从2013年3月6日二期考古发掘开始到7月28日煞尾,叶家山墓地考古队共清理42具遗骸.死者年龄多在24~35岁之间,其次为36~55岁之间.距今已有3000年左右.方法:1、研究对象与方法,收集整理了M27墓、M84墓、M91墓、M110、M111墓主遗骸牙齿,标明牙位.肉眼观察并记录每颗牙齿的龋病及磨损程度.龋病的标准系按病变程度分类进行,共分为:1.浅龋:浅龋位于牙冠部时,一般均为釉质龋或早期釉质龋;2.中龋:当龋病进展到牙本质时.3.深龋:龋病进展到牙本质深层时为深龋,临床上可见很深的龋洞,易于探查到.磨损程度按标准采用Smith和Knight牙齿磨损指数分度法,共分为5度:0度:牙釉质表面特征无丧失,牙颈部外形无改变;1度:牙釉质表面特征丧失,牙颈部外形少量改变;2度:牙本质暴露,面积少于牙面的1/3,牙颈部缺损深度<1mm;3度:牙本质暴露,面积大于牙面的1/3,牙颈部缺损深度1~2mm;4度:牙齿的颊、舌、面或切缘釉质全部丧失,牙髓或继发性本质暴露,牙颈部缺损深度>2mm.结果:1.只发现一例下颌第一磨牙(殆)面中龋;2.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磨损程度的中位数为1;前牙、第一前磨牙及第一磨牙磨损程度的中位数为2;少数第一磨牙磨损程度的中位数为3,只有个别第三磨牙没有磨损,有磨损的牙齿占全部统计牙齿数的98%.牙齿磨损度构成比为:2度磨损>1度磨损>3度磨损,研究中发现,下颌牙齿磨损度大于上颌牙齿,第一磨牙的平均磨损程度最高,第三磨牙的平均磨损程度最轻.尖牙和中切牙的磨损度大于前磨牙的磨损度.没发现一例楔状缺损.结论:本项观察结果显示,龋病发病率较低,但牙磨损程度高.我们认为,食物与龋病的关系十分密切,深入研究一些流行病学资料就可发现在不同地区生居的人群,其患龋率有很大差别,致龋菌并非为导致龋病发生的唯一因素.随着人类进化,食物逐渐精细,精细碳水化合物和食糖摄人量增加,即增加了龋病的发病机会,研究表明,牙齿的磨损与年龄、食物的硬度,摩擦力成正比.牙齿萌出越早,咀嚼磨耗的越长,其磨损越重;另外,牙齿在口腔功能中所发挥作用越大,咀嚼力越大,使用频率越高,磨损也越重.刷牙是发生楔状缺损的主要原因,因此,有人将楔状缺损称为刷牙缺损.
其他文献
目的:构建Cav1.2基因沉默的牙髓干细胞.方法:构建Cav1.2沉默基因载体:pLVX-shRNA2质粒,对质粒进行酶切并PCR检测以及DNA测序验证,对质粒进行大抽,病毒包装及浓缩,培养牙髓干细胞,并用Cav1.2沉默基因慢病毒颗粒感染牙髓干细胞.应用流式细胞分析仪,实时定量PCR,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对细胞染效率进行检测.结果:病毒颗粒转染48小时后,见293T细胞已经
目的:为了验证牙本质涎磷蛋白在牙骨质形成时扮演重要的作用及牙本质涎磷蛋白对小鼠牙周组织有显著的影响。方法:建立和分析牙本质涎磷蛋白基因敲除小鼠动物模型,通过组织学,MicroCT详细地检查21天和3个月大的小鼠。同样年龄段的野生型小鼠作为对照组。结果:牙本质涎磷蛋白基因敲除小鼠显示出明显的牙槽骨和牙骨质丧失,尤其在磨牙邻间隙区域及根分叉处。结论:牙本质涎磷蛋白导致牙槽骨和牙骨质丧,同时引起牙周病的
Objective: NF-κB signaling pathway plays a complicated role in the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However, the effects of NF-κB pathway on the odonto/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stem
目的:研究大鼠牙髓机械损伤后,将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CN2覆盖于损伤牙髓处,观察在不同时间点大鼠牙髓组织的形态学变化.方法:选择16只wistar大鼠,平均分为4组,每只大鼠在双侧上颌第一磨牙备洞.左侧为CCN2盖髓剂的实验组,右侧为PBS对照组.分别于处理后3、7、14、28d处死大鼠并取其牙齿标本,经固定、脱钙、切片、HE染色等一系列过程,观察各标本中牙髓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实验组可明显观察
目的:比较Biodentine和MTA对人骨肉瘤细胞MG63增殖及碱性磷酸酶表达的影响.方法:将Biodentine、MTA分别按说明调制、聚合、研磨,放人DMEM培养液,制成浓度为0.2mg/ml、2mg/ml、20mg/ml的浸提液,分别作用于MG63细胞24、48、72小时.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计算细胞相对增值率.使用微板法于492nm处检测0.2mg/ml、2mg/ml的Bio
下颌第二磨牙阻生较少见,国外有文献报道其患病率在0.6/1000到3/1000之间,但是一旦发生,不但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和牙周状况,还容易引起阻生磨牙本身及相邻第一磨牙的远中邻面龋,甚至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发生.由于阻生的第二磨牙不能像阻生的第三磨牙那样采用拔除方案,临床治疗较为困难.
会议
患者男性,33岁.因上前牙唇侧瘘管反复1年余就诊.患者一年前左上前牙唇侧开始起小白疱,自行挤破后有白色物质流出,并伴血性分泌物,该处黏膜反复发红,开始每次间隔一周左右,后逐渐变为间隔三四天,最后持续存在不愈合.患者1月前就诊于本院牙周科,口腔宣教和牙周维护后转我科就诊.患者既往曾于1993年行正畸治疗;1994年正畸完成后有外伤史.检查:21唇侧小疱,冷诊正常,叩痛(±),松动度1 °,扪诊酥麻感
会议
本病例因右下后牙充填物脱落,咀嚼疼痛2月余就诊,诉患牙曾行多次行树脂充填修复,但均于充填后3~6月内脱落.近日出现冷热刺激敏感,咀嚼疼痛,遂就诊.口腔检查:46近中颊尖充填物脱落,牙本质暴露,呈浅凹坑状,冷诊敏感,探诊敏感,叩(-),松(-).诊断为46牙体缺损、牙本质敏感症.处理:46空气喷砂预备洞型,混合酸蚀粘接,Z350 XT纳米树脂充填修复.术后检查冷诊、探诊敏感症状消失.半年后复查,充填
会议
牙源性皮瘘是一种罕见的由与牙齿相关的化脓性感染引起的皮肤疾病,因患者常无明显牙痛史且皮损不典型,导致其易被外科或皮肤科医师误诊为非牙源性皮损,而误诊常使患者接受不必要和不正确的手术和(或)抗菌等治疗.通过牙髓治疗或拔牙消除感染源可使皮瘘自行愈合;而应当注意异常的根管解剖系统可能为患牙的诊疗带来挑战.本病例将报道一例右下颌下部牙源性皮瘘,其最初被误诊为"皮脂腺囊肿",经外科切除与多次中医治疗均无明显
会议
后牙龈下冠根折伴功能性牙尖缺损的树脂直接修复属于较难处理的临床问题之一.患者女,46岁,因"右下后牙折裂两周"就诊.诉无明显疼痛症状.口腔检查:46远中冠部折裂,远中颊尖缺损,达龈下约1mm,未探及穿髓点,未见龋坏组织,叩痛(-),不松动,冷刺激不敏感,颊侧牙龈轻度萎缩.46咬合面高于47约1.5mm.摄X线片发现,未见明显根折等异常现象.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