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貫課程社會、數學領域教師的階級價值觀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251667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探讨:由于课程内容隐藏中上阶级的价值观与生活内涵,致使课程内容形态直接影响学童的学习成效,因此教师本身之价值观取向为何?此种取向是否契合中上阶级的价值观?此种价值观如何影响驾驶的教学?教师是否亦存在“文化无意识性”?他们如何看待既有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与阶级属性?进而传授课程中所隐含之特定阶级价值观给学生,并再制其所处阶级? 根据上述的探讨问题,本研究之研究目的:1.了解教师本身之阶级价值取向与内涵。2.探讨教师如何解读九年一贯新课程之课程形式与内涵。3.探究教师如何解读九年一贯课程中所透露的阶级价值观与学生学习成就之间的关联性。4.发现教师于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传授与再制其教学价值与课程中之主流价值给学生。5.提出未来课程教学研究改进的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调查数据,描述和分析了下岗失业者子女在中、小学校(尤其是高级中学)所遭遇到的经济排斥、社会人际关系排斥、制度排斥以及文化排斥.本文认为,教育排斥实际上是把对失业者个人的排斥延伸到其子女教育层面,是社会排斥的代际延续.因此,下岗失业者子女在教育上不仅处于"不利"状态,而且处于被排斥状态.经济、社会、文化不利,均不足以解释他们学业的低成就,事实上,学校中经常甚至是时时发生的排斥,才是弱势的社会
本研究综合对不同思潮、理论的整理与探索後,提出资本主义国家的运作和概念其实是具备了一种游移(shift)与变动(dynamic)的特性,而推动这种游移或变动的力量主要分为外部与内部两大因素,外部因素即是不同的区域经济体或政治力量影响而成的全球化(globalisation)(但亦有许多欧陆学者使用「欧洲化」[Europeanisation]一词);内部因素则是尽管资本主义社会在不同时空有其变化,但
从《教育的出路与社会的出路))等梁漱溟代表性的论文来看,与陶孟和、傅斯年等民国学人一样,梁漱溟的教育思考也是以对社会状况的悲观认识为基础,其教育思考的宗旨亦都是为了分析中国教育与社会的危机,并为中国教育与社会摆脱危机寻找出路。不过,与陶孟和、傅斯年一系的自由主义学人更多地是从西方“现代性”出发对中国教育及社会状况展开认识与改造不同,梁漱溟则认为,西方“现代性”恰恰是将中国教育及社会拖入危机境况的基
自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改革在中国正式启动,高校规模急剧扩张,其增幅之大、增量之多、出台之急、影响之广都创下了中国高校发展之最,在世界上也属罕见.这一现象背后的推动力究竟是什么?是偶发性的还是历史长期积淀的因素导致?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皆围绕政府、市场与大学自治三个基本要素的关系与作用展开,那么高校扩张的政策动因、市场需求与学术追求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制?本文介绍了高校扩张阶段式发展的特
文章通过反思2006年海淀教委取缔非法打工子弟学校未果的事件,来回应社会上对农民工家长的教育选择的一些看法.一方面回应了农民工教育信息匮乏对其择校的影响的看法,认为并非在流入地年限,而是农民工群体的熟人社会特征,导致了农民工家长信息的闭塞;另一方面也通过数据说明了农民工家长择校的三大标准:学校离家距离、教育质量、费用问题.从农民工家长择校的标准来看,便利的教育是许多农民工家长所追求的目标.
男女两性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上的不公使得两性教育公平不仅成为女性主义始终追求的目标,也成为当今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而探讨如何对待教育中事实存在的两性差异以及澄清两性教育公平的具体内涵或目标,便成为问题的关键.本文对教育究竟是要消除差异还是尊重差异、因性施教、寻求补偿抑或要求平等等一些与两性教育公平相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反思,指出两性教育公平的实质是追求公正的对待,追求平等的选择机会和发展权
本文以南洋台湾姐妹会在"新移民女性在南方澳"研习营中的培力模式为研究对象,从教育目的、课程流程、志工角色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本文认为,此种培力模式强调新移民女性的主体发声和后继行动,可以被看作一种解放教育的实践,也是一种赋权于新移民女性的行动.最后本文对这种培力模式进行了一些反思.
本文从中国女性在学校管理活动中所获取的职位类型、职位层级以及女性在学校管理权力中占有的比例等三个方面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层次上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及其成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为女性参与学校管理在法律、政策等方面创造了一系列条件;当前,中国女性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显示出参与管理比例小,参与职位层次低等特点;而中国当前的退休制度中的两性差别规定、女性组织发展水平低、传统社会
本文由近年来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乱象"出发,对研究生教育与个体流动的关联性进行了重新思考.研究生教育在个体流动中的促进作用,本来是作为附加的价值,但在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的进程之中,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及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毕业生的就业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在文凭膨胀的压力和影响之下,研究生文凭在就业市场上有着更大的优势,并藉由此种优势促进了个体和群体的向上流动.本文认为,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出发的研究生教育
本文从中小学教师与大学咨询"专家"的关系入手分析教育公平问题,将"公平"分解为"公正"和"平等"两个部分进行讨论.首先,探讨了为教育做咨询的人有可能扮演的三种角色:"倾听者"、"提供批评的朋友"和"专家";提出应该尽可能做前两者,而不是后者.然后,提出了咨询者"平等"对待一线教师时经常面临的两难境地:是教师更知道自己的需求,还是外来的咨询"专家"?借用参与民主理论,本文提出,各方需要平等沟通,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