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北地区缙云同乡会老人口音之对比研究--以方位词为例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海外华人社区吴方言与文化研究"研究团队海外汉语方言词汇调查词表(修订版)、汉语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调查表,提取其中跟"方位词"有关的词条,进行大台北地区缙云同乡会老人口音之田野调查工作.在语音特点方面,反映本地方言有某些阳声韵的鼻尾音丢失、某些中古见系细音声母脱落成零声母、某些塞音声母读成鼻音声母、流通二摄某些韵收-m尾等现象;在连调变化方面,基本上以前字变调为主,后字一般不变调.偶有变调,或者跟语法有关,或者跟强势语言的渗透有关.口语中的方位词读音或词汇受到强势语言的影响,有一些文白错置的现象.比较特别的是"旁边"的土话,根据连读变调和文化背景等理由,推测初写字是"檐橑",在建筑物的位置属于"旁边",借代为方位词.用"沿"代替"檐"应该是后来同音换字的结果.缙云话方位词用"反、正"代替"左、右",其原因可能跟礼教思想或农业植栽工具有关系."雅江"原名为"下江",语音基础来自"下"的训读音[ia].浙南古瓯越区的声母零化现象,也可能是影响缙云"嫁、下"等字零声母化的底层外力.本文对比缙云原地的方言,当地中老年人闲聊时所说的家乡故事,例如缙云烧饼的制作过程,对于"内、外"的方位词可以有更深入的体会;"底"字代表"内、里"之义,乃是由生活实物中认知到里外的方位."山前"的"前"不变调,"山后"的"后"变调,是因为有"山前村"(今为田宅村)但没有"山后村".
其他文献
单音词曾是上古时代雅文学的宠儿,但元代以来面对日益扩大、近乎无限的社会生活,使它显得有些捉襟见肘,难以在词汇的博弈中占据优势地位,因此数量骤减.双音词更符合雅文学追求整齐、对称的审美要求,如汉赋、俪辞、唐诗、宋词里的双音词“惊鸿”、“秋菊”、“芳泽”、“铅华”、“踟蹰”、“明珠”、“狐疑”、“萧瑟”、“牵牛”、“徘徊”、“罗网”、“苍天”、“荏苒”、“伫立”、“相思”、“离别”、“多情”、“凄清”
台湾客家语言和客家文化已有甚高成分与性质在地化,此在地化的过程使得词汇中的文化意涵更与当前的土地与生活产生连结.其中,有关节日活动与宗教信仰方面的词汇,有着浓厚"在地"的关怀成分,本文藉此探析相关文化词汇的当代内涵.本文透过16个有关节日活动与宗教信仰的文化词汇的深究考察,探索这批有聚合关系的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同时也导引出一系列相关的词汇,扩大了客语词汇的搜罗方向,如此又更加深了对客家文化的理
文章对东南亚汉语方言"芭"的音义进行了全面考察,指出该词是借自南岛语和侗台语中"石头"一词的音译词.文章还深入分析了"芭"成为汉语外来单音语素的过程,证明《全球华语词典》把"芭"看作是"山芭"的简称的看法应当修正.
本文从"他者"的角度,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如何习得汉语"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美国"汉学之父"卫三畏(San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的汉语观以及汉语习得经验,以期对当代美国汉语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定喇"和"啩"都是粤方言中表示说话入主观推测的句末语气助词,本文拟从句法、语气、三域的使用情况以及主观性方面讨论二者的不同.二者都可以接于陈述句后,不同的是接上"定喇"后的陈述句其句式不变,而接上"啩"后的陈述句往往会变成问句,另外"啩"在句法使用上有更多的自由.在语气方面"定喇"更为确定,而"啩"的存疑度更高.在三域的使用情况方面,"定喇"主要用于"知域",而"啩"除了"知域"以外还常用于"言
在过去百年中,汉语社会中官方标准语与地方语言的共存机制出现了重大的改变,从一种"文言分立、两不相扰"的长期局面,转为一种标准普通话与汉语方言同在书面与口语领域相互竞争的不稳定局势.本文将以双言(diglossia)理论分析此发展,并说明在标准语推广的冲击下,地方话将有可能趋于消失.本文分析了中国广州、上海、台湾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标准语推挤方言的现象,并说明除非方言的经济地位能有所提升,
本文关于美国之台湾移民闽南语语音的调查研究,主要调查一个移民到美国的台中漳腔闽南语家庭成员.研究问题为:(1)三代闽南语语音的比较分析:将从声、韵、调来比较该家庭不同世代的发音人在各个音类的表现;(2)闽南语元音系统的变异:台湾闽南语通行腔的元音系统有从/i,e,a,u,o,(c)/的不对称六元音系统,进一步发展为/i,e,a,u,3/五元音或南部对称六元音/i,e,a,u,(a),3/的趋势,本
印度尼西亚廖内省峇眼市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城市.通过分析当地华语的语音及词汇特征,并结合当地的民俗以及有关峇眼华人来源地的传说,文章认为峇眼话是源自福建泉州、厦门和漳州一带的闽南话.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自古以来,语言声调与音乐曲调的谐合关系,即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尚书·尧典》所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道出诗歌和言语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歌谣的旋律若违反了语调的规范,即破坏了语感的自然,甚至可能造成语义的混淆.相对地,太过迁就语言的声调,则无法展现音乐的曲折回旋之美.语言声调与音乐曲调的谐合程度,考验着词曲作家以及演唱家的功力.所谓诗乐谐合,是指歌谣在创作
美国有二百年华人移民史,当地的菜单、地名等社会文本受汉语方言影响,沉积着不同时期汉语方言译音和标音规范.燕京饭店地处哈佛广场边上,经营多年,而以中式百家菜为特色.经菜式的读音分析,发现其菜谱杂糅着多地汉语方言,而且标音受到不同华语标音体系影响.以《现代汉语词典》所用汉语拼音系统和《足本汉英词典》所用威氏标音系统以及港用粤拼标音系统相对照,可以证实该菜单存在复杂的方言因素和受不同标音体系影响.这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