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贡举相关论文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开创于隋,发展于唐,完善于北宋。强化于明清。北宋科举制的完善不仅表现在程序完备上,更重......
摘要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礼部侍郎取代考功员外郎而掌贡举。对于科举史上这一重大改革的原因,史书及当今学界多以知贡举官的品阶论......
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一再嗟叹“五代无全臣”,惋惜士太无廉耻,而又肯定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在这种矛盾心情的......
在唐代科举考试中,命题阅卷基本都是由主考(知贡举)一人包揽,但“通榜”的推荐有时也起重要作用。由于唐代科举不全凭试卷定取舍,考试多......
摘 要 宋代沿袭了唐代的科举上请制度,但在正式的推行过程中,经历了行废的演变过程。景祐元年(1034年)朝廷下诏罢科举上请,此后,并没有完......
理解文学,需要走进历史。“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唐代诗人朱庆馀的一首名作,最......
吕温生大历七(772)年,卒于元和六(811)年。其先祖或“高尚不仕”,祖父延之以下,历仕肃、代各朝。父渭官至礼侍,三典贡举,惠益士林......
科举考试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从开元二十四年改由礼部负责,知贡举对科举考试题目的拟定及考生的录取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主考官......
中华书局本《苏轼文集》与《苏轼诗集》堪称苏轼诗、文整理成果的双璧,其中《苏轼文集》对考订苏轼生平尤为重要。《苏轼文集》源......
唐代御史的职责之一是对朝廷科举、铨选进行监察,保证科举、铨选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御史不仅通过知贡举、监选、监考来举荐、......
权德舆,是唐德宗、宪宗相继信赖的宰执重臣,贞元、元和年间的政界名宿和文坛领袖。他的文章“雅正而弘博”,清新明畅,为德宗赏识,......
在唐代状元的考证上,《登科记考》用力甚勤,弥补了《文献通考》之不足,亦纠正了《玉芝堂谈荟》的某些错讹,然仍有不少未尽人意之处,如误......
<正>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取士制度。它产生于隋唐,成熟和完善于北宋时期。科举制形成之后,便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
明代徐有贞曾说:“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之盛过之”①。郎瑛也说:“人才之盛,莫[过于]三国与宋也”②。纵观我国封......
扬州王氏是中唐崛起的文化世家,堪称唐代扬州第一望族。尽管扬州人对唐代王播的名字比较熟悉,对“饭后钟”“碧纱笼”典故耳熟能详......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宋代翰林学士是当时文化建设和文风变革的重要力量。从太宗朝以后,翰林学士知贡举成为常例;尤其是仁宗、神宗和哲宗朝,翰林学士知......
<正> 荐举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古老的选举制度,为封建皇帝选拔官吏的重要方式之一,源远流长。其目的是选取一批真正具有实际工......
《登科记考》中所记载的唐代知贡举大都集中在河北道、河南道、关内道、河东道等区域,呈现北多南少、分布不均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出......
<正> 笔者前撰《<登科记考>匡补》,举正补充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凡二十余事,今复补正有关唐人科第者七十人,作为《匡补》之续编。......
唐代中后期,朋党甚盛,造成王室卑弱,政局不稳。这样的历史教训,对宋太祖君臣来说,可谓殷鉴不远。因此,自宋太祖朝起,对唐代以来的......
<正>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利用考试取士的机会对当时学者以“险怪奇涩”相尚的文风痛加排抑,使“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正> 科举制诞生于隋,发展于唐,成熟于宋。宋代科举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建树,多完成于北宋期间,南宋则多因其成法。北宋的科举改革,具......
【正】 初唐著名诗人沈佺期,两《唐书》有传。旧书沈佺期传(见《文苑传·中》)日: 沈佺期,相州内黄人也。进士举。长安中,累迁......
罗隐的“十举不第”与晚唐科举林启兴《吴越备史》卷一本传云;“隐本名横,凡十上不中第,遂更名。”罗隐是否一连考上十次都不中第?其落......
古典常科考试组织的演进及其规律盛奇秀古典考试分为常科、特科与武科三类。常科与特科都是选取文士的考试,常科定期举行,特科不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