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层顶相关论文
以CALIPSO卫星观测的云顶高于对流层顶事件为参考,亚洲夏季风区该事件的发生率占北半球的49%,进一步通过对大尺度连续方程的诊断估......
作为对流层与平流层之间的过渡层,对流层顶既在平流层-对流层交换中扮演重要角色,又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剂之一。因此,本研究以对流层......
在深对流活动中,有一部分对流能穿透对流层顶,这类对流称为穿透性对流,它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
本文基于1979-2018年ERA-Interim 330 K等熵面的位势涡度(PV)逐日资料,采用改进的Rossby波破碎(RWB)识别方法,统计分析了北半球温带不......
利用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和广州白云机场自动观测系统降水资料,分析2019年4月白云机场持续暴雨前对流层顶和平流层的信号特征.......
摘要 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資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2016年7月18日出现在平凉的区域性暴雨为例,分析暴雨发生前对流层顶高......
重力波是大气中最基本的波动之一,可以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传播能量、动量、化学和大气成分,对温度场、风场和全球大气环流有着重要......
对流层顶对热带辐合带(ITCZ)极地扩张和大气环流结构的变化具有重要作用,而大气边界层逆温通过复杂的反馈作用可显著改变近地面污......
Modoki现象对亚太地区环流场有重要作用,臭氧作为决定较高层大气温度的主要因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重大,基于前人的研究发现Modoki与......
强对流都是些什么“鬼” 强对流天气的种类很多,最主要的有雷暴、雷雨大风、冰雹、飑线、龙卷风、短时强降水。一般进入春季,雷......
对流层顶与加权平均温度和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PWV)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然而目前几乎没有学者讨论它对加权平均......
对流层顶是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的过渡层,它是地球大气的一个最基本的结构特征,也是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变化的一个敏感区域。对流层与平......
全球气候变暖的同时,对流层出现增暖,平流层出现降温,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对流层顶高度也在发生变化,对其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根据华北......
In this paper, the dynamical evolutions of two types of Arctic Oscillation (AO), the stratospheric (S) and tropospheric (T) ty......
1 研究背景rn当前,民航业面临的节能减排工作形势十分严峻.据国际民航组织统计,航空业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排放的2%,并且是......
利用COSMIC掩星二级反演产品wetPrf中2014年和2015年冬夏两季的大气温度数据,获得温度随海、陆、纬度和高度变化的时空特性。结果......
利用卫明莹1987年提出的直接诊断分析方法, 使用1978~1996年逐日的NCEP资料, 讨论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平流层-对流层之间大......
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UT/LS),位于8-25 km高度之间,是大气中一个很特殊的区域.大部分的臭氧分布在下平流层,在下平流层臭氧的含量发......
The Impact of the South Asia High Bimodality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
The South Asia High (SAH) is the dominant feature of the circulation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 (UTLS) ......
利用1948~2006年NCEP/NCAR的温度场、风场和对流层顶气压场的逐日资料,对全球对流层顶热量收支及其方差进行了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
本文通过对1986~1995年10月间华南沿海地区有关测站探空资料的分析,探索了华南沿海地区对流层顶的特点,以期对该地区的航空及军事活......
利用1958-2001年44年的ECMWF再分析值资料,采用Euler算法的Wei诊断模型,计算估计了全球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穿越对流层顶的质量通量......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对57a(1948-2004年)NCEP/NCAR全球对流层顶月平均温度场进行分析,并讨论了57a的主要特征向量空间分布及其......
利用1948~2004年共57年的对流层顶气压场和温度场资料,对全球对流层顶平均温压场的空间分布结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以及季节变化进......
基于昆明站(25.6°N,103.8°E)ST雷达近一年的风场观测结果给出了5~22.1km高度范围内风场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利用镜面反射方法......
利用GMS5/VISSR长波红外(10.5~11.5μm)和水汽通道(6.5~7.0μm)探测原理的差异,结合红外阈值法和区域平滑滤波技术提取“高、厚、密”强对流云,......
Downstream Development of Baroclinic Waves in the Midlatitude Jet Induced by Extratropical Transitio
这研究使用旋涡动能分析和一个指向的方法调查一个热带以外的转变(et ) 事件怎么在 midlatitude 喷气环境导致了下游的开发(et 系......
利用气象电离层与气候观测星座(The 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and Climate,COSMIC)任务提供的......
对流层顶是对流层与平流层之间的过渡层。厚度大约为几千米,它有着非常明显的特征,从对流层顶开始向上温度垂直递减率很小,为零或负值......
1999年夏季,中国首次组织北极地区科学考察.分析此次考察中楚克奇海海域上空获得的大气结构和臭氧探空资料,结合臭氧总量观测光谱......
利用1979—2008年华北地区12个测站逐日对流层顶探空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该地区不同类别对流层顶发生及其高度的季节特征进行探讨......
利用2002年9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地区臭氧探空资料分析了大气臭氧的垂直分布特征,重点分析了对流层顶附近区域臭氧的季节变化与变率......
针对一次发生在中纬度夏季的深厚对流过程进行的数值模拟研究的结果,引入一个较详细描述深厚对流状态下云微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
根据2001~2003年期间获得的大气臭氧探空资料,揭示了北京地区上空对流层顶高度的某些变化特征及其对上对流层(UT)和下平流层(LS)区域内大......
利用ERA-Interim资料,采用改进的变形欧拉平均方法对1979-2011年剩余环流季节内时空结构转换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50......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30年(1979—2011年)热带(0~360°E,20°S~20°N)对流层顶......
利用云南5个探空站每日2次的对流层顶高度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对流层顶高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云南对流层顶高度主要出现在16~18k......
本文利用1991~1995年台北高空气候资料年报表分析了该地区平流层下部的高度、温度和风的年变化特征,另外还分析了台北站对流层顶的......
通过对武汉和海口地区2000—2004年Radiosonde常规观测数据的分析,讨论了当地对流层顶温度与高度的年变化特征,并与热带地区站点的......
针对寒潮、梅雨锋个例采用全国120个探空站2000--2007年探空资料,根据对流层顶的热力学定义计算对应的天气形势下各站点的对流层顶......
利用2008年South Pole的探空资料,通过大气温度和风速廓线,确定了South Pole地区冬季(6,7,8月)和夏季(12,1,2月)的大气边界层结构、边界层和......
利用1958-2001年的臭氧混合比和ECMWF(Europema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资料,采用Wei诊断模型定量计算了穿越全球......
利用1958~2001年共44年的ECMWF资料及参数化方法,计算了对流层顶上、下3km气层间的臭氧含量及其吸收太阳辐射加热率的时空分布.结果......
应用GPS无线电掩星数据研究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变化.首先,对CHAMP和SAC-C掩星温度廓线一致性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与匹配的无线电......
青藏高原是影响东亚甚至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启动区域,而UTLS(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区域中大气成分的变......
为研究东亚部分区域臭氧层顶和对流层顶的关系,利用统计的方法,结合中国北京、日本那霸和中国香港2001~2012年期间臭氧探空资料,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