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岩石圈相关论文
规模空前的“国际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论会——第三届全国构造地质大会”,于1987年8月24—28日在北京怀柔县召开。这是......
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联合......
定量计算了湘南中新生代多种类型玄武岩的矿物—熔浆平衡条件和岩浆粘度、密度、上升速度等岩浆物理参数,识别出了三类原生玄武岩浆......
根据30多个玄武岩体的详细的实际资料,将研究区内中新生代玄武岩划分为5种类型,分属2个岩浆系列,判别出3种原生岩浆。橄榄拉斑玄武岩、白榴......
把克拉通、下地壳和大陆岩石圈这几个重要的地质名词放在一起做文章的标题,其实只是想强调一个事情,即陆壳形成和稳定化的结果是形......
该论文的目的在于研究中国西部地区大陆岩石圈的有效弹性厚度及其构造特征.中国西部是地球上陆地隆升最显著的地区,有世界上新构造......
中国西部地域辽阔,具有非常复杂的地形和特征各异的地质构造。它是地球上陆地隆升最显著的地区,是欧亚大陆现代构造运动最活跃最强烈......
大陆岩石圈流变性是伸展盆地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大陆岩石圈具有多种流变学特征,控制着不同的岩石圈变形样式以及盆地形态......
由于地表观测大地热流值的精度较低 ,并且测点分布不均匀 ,加之我们对地球内部介质热学参数随深度分布的了解也很模糊 ,因此 ,由通......
大陆范围内 T e值有很大的范围,不同构造单元有不同的 T e值.T e值的大小与岩石圈的热结构(热年龄)、壳幔耦合等因素有关.同时 T e......
在Re-Os同位素体系应用于蛇绿岩研究之前,一直认为蛇绿岩的地幔橄榄岩是古大洋岩石圈地幔的残留.近年来,随着Re-Os同位素测试技术......
大陆范围内 T e值有很大的范围,不同构造单元有不同的 T e值.T e值的大小与岩石圈的热结构(热年龄)、壳幔耦合等因素有关.同时 T e......
大陆岩石圈类似于"三明治"的多层流变结构已经被广泛接受,并用于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各方面.然而近年来地震资料和高温高压流变实验结......
晚白垩世(95Ma)、白垩纪末(69Ma)和古新世(6765Ma)玄武质岩石,呈脉状零星露头产于燕山期崂山花岗岩体中,岩性分别为碱性玄武岩、碧......
地幔和/或下地壳中存在2类“复杂”橄榄岩捕虏体:一类为“混杂”,即“polymict”橄榄岩捕虏体;另一类为相对常见的“复合”,即“com......
经过16年对科学问题的凝练,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公布了<洋陆边缘科学计划2004>.该文献确定了洋陆边缘的4个主要研究领域,即大陆岩石......
变质沉积岩中柯石英的发现表明,低密度的大陆地壳物质可被俯冲到地幔深处,并由此此发对大陆深俯冲作用的研究热潮。大陆壳可被俯冲到......
超长周期大地电磁探测是研究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对超长周期宽频带大地电磁数据的特点和采集技术要求,首次使用......
与洋陆俯冲关系不同,在板内汇聚过程中,大陆岩石圈固有的多圈层、多界面结构的特点,使得地块的俯冲变形伴有多圈层顺层拆离解耦的......
综述了近年来宏观大陆岩石圈在流变结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方面的进展,简要介绍了INDEPTH,KTB等科学工程的最新成果,固体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表......
在中国的大陆下面的岩石圈的温度分布被使用本地均衡说的抑制平衡的地热的计算估计。在 40, 70,和 100 km 的深度的侧面的温度变化的......
富硅交代是弧下地幔中熔体岩石相互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是造成古老克拉通陆下岩石圈地幔富硅的主要机制。在弧下地幔捕掳体中 ,橄......
大陆岩石圈的流变结构对岩石圈动力学过程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岩石圈等效粘度的估计是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基础和重要的问题。文中对利......
通过对南海南北共轭边缘地壳剖面的对比研究,发现大陆岩石圈的物理性质是分层的:上、中地壳呈脆性,下地壳表现出塑性,而岩石圈上地幔则......
利用云南及邻区遥测台网记录到的6361条近震数据,采用互相关系数法计算16个台站共64条S波分裂事件,同时收集了8个序列的S波分裂研......
评述了近些年来岩石圈(尤其是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研究中的主要进展。这些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发现是水的存在可以显著地增强岩石的变......
通过对EUROPROBE计划中5个关键项目的主要研究目标和主要成果的介绍,简述了欧洲大陆岩石圈动力学研究现状及进展。通过研究,人们已以轾芬诺斯堪......
<正>2012年3月29日—4月1日,第五届全国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武汉荷田大酒店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枢、徐志琴、......
许多学者(马宗晋等,1986;张肇诚等1994;洪汉净等,1994,1997;黄圣睦等,1996)通过对本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及邻区强震活动的研究,逐渐认识到:在一......
地幔中存在各种尺度的不均匀性。其中以浅表岩石圈和深部D”区域的不均匀性最为显著。大陆岩石圈和海洋岩石圈间的差异是地球浅表......
东方 Dharwar Craton 的绿岩带,印度作为合成 tectonostratigraphic 岩层是 reinterpreted 增大导出羽毛、会聚的导出边缘的 magmat......
由于大陆内部存在上千公里宽的弥散边界变形带,板块构造理论用于解释新生代大陆内部的显著的构造变形遇到了困难.因此,探讨大陆岩......
<正> 近年来,在探索被动边缘沉降机制方面已取得了许多进展。这些研究揭示出,在被动边缘处,由于冷却而引起的沉降作用可被沉积负载......
<正>从本世纪60年代起,地球科学进入了一个重大的变革时期。板块构造的问世及其迅速被国际地学界引用是这场大变革的重要标志。准......
根据均衡原理制约的地热计算得到中国西部及邻区岩石圈的温度分布状态,以40、100km和莫霍面深度等温线图的形式表示,同时计算了以1......
根据均衡原理制约的地热计算得到中国东部岩石圈的温度分布状态,以40、70、100km和莫霍面深度等温线图以及600°C、1100°C等温面......
与金刚石有关的幔源岩浆岩起源较深,岩浆上升速度很快,保存了重要的深部地质信息,是获得地球内部信息的重要窗口。金伯利岩和钾镁......
大陆逃逸构造是陆内构造变形主要方式之一,系统总结分析逃逸构造形成机制,对建立大陆构造模式、认识大陆构造变形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为地球科学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有力地推动了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作为三种板块边界之一......
<正>自1965~1968年“板块构造”理论问世以来已过去了四分之一世纪.该理论的最基本部分,即板块的驱动力至今尚未完全了解.借助新概......
随着地球科学的进展 ,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而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则是目前用于探测岩石圈导电性最......
期刊
中国大陆岩石圈模型的面积960万k㎡,平均厚度110km,体积10.6亿km~3,岩石平均密度3.064g/cm~3,总质量3.245×10~18t。在中国大陆地......
根据大洋地壳、大陆地壳、上地幔和球岩石圈的元素丰度资料,本文初次分别求出大洋岩石圈和大陆岩石圈的元素丰度,如表2所示。可用......
锆石是目前最重要的矿物地球化学探针之一,关于锆石的研究已经成为新的一门学问-锆石学。中国东部华南、华北和东北等不同构造单元......
近年所获得的华北各地区太古代变质火山岩系9个较准确的Sm-Nd同位素年龄及初始Nd同位素比值表明,华北太古代(3500—2500Ma)上地幔都......
克拉通化是大陆岩石圈形成和演化中 ,从活动转变到稳定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它的鉴别和正确划出 ,无疑有助于大陆岩石圈形成和演化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