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仙洞相关论文
文章从书刻者、书体归属、文字应用、艺术性、价值等五个方面,运用文献考证与考古发掘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试论述嘎仙洞石室祝文......
拓跋部原“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经历两次迁徙后,建立北魏王朝。立国之初,在保持本民族部分习俗的同时,广泛吸收汉文......
嘎仙洞大兴安岭北部的一个夭然石洞,位于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处,在噶珊山半山腰峭壁上,口向西南。南北长90余米,东西宽约......
1 《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是今天的:吐鲁番盆地 ________________ 2 评剧起源于:北方农村流行的“对口莲花落” __________......
西迁节是锡伯民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已有240余年的历史。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因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俗......
1996年春天,东北作家素素开始了她的“大东北”文化寻根之旅.“生在东北却不了解东北,想寻根却不知道根在哪里”的焦灼心理与文化......
在嘎仙洞东侧背北石壁新发现的文字 ,很可能是与《魏书·礼志》记载相一致的正本 ,而西侧刻石是与《魏书·礼志》记载不一致的副本......
内蒙古著名鲜卑史研究专家,原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站长米文平先生因病,于2016年2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米文平先生的辞世,......
一、关于"鲜卑山"的几个问题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米文平先生经过长期查访和研究,终于找到了鲜卑拓跋氏在<魏书>中记载......
一九八○年七月三十日,在大兴安岭嘎仙洞发现了拓跋魏摩崖祝文(以下简称《祝文》)。《祝文》的文献价值早已为学者所公认,其书法......
<正>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远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鲜卑族就生活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与嫩江流域一带。在魏晋南北朝时......
《嘎仙洞西壁摩崖刻石》完整的称谓应为“大兴安岭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嘎仙洞西壁摩崖刻石”。这是1560年前的北魏皇帝祭祀其鲜卑祖先......
<正> 鲜卑拓跋氏的祖先,“总御幽都”、“世王玄朔”,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鲜卑,原属于东胡族的一支,西汉时期,东胡族被......
<正> 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见于我国古代文献。但石室位置究在何处,多少年来,中外学者屡有考证,诸说纷纭,迄无定论。近一年来,我......
<正>大兴安岭北端,有个地方很特殊。在地图上,是内蒙古的鄂伦春自治旗,旗政府所在地是阿里河。崇山峻岭中,有一座嘎仙洞,号称"北国......
<正> 1980年,米文平同志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嘎仙洞,发现了公元443年北魏政权祭祀其拓跋鲜卑远祖宗庙的石刻,在历史......
【正】 嘎仙洞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所在地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1980年7月,呼盟文物管理站米文平同志,在洞内发现了北魏太......
1980年,在大兴安岭嘎仙洞发现了鲜卑石室祝文,在考古界引起高度重视,认为它解决了拓跋鲜卑发祥地这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但从上......
<正> 一九八○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二十里大兴安岭顶巅东麓嘎仙洞发现的太平真君四年(公元四四三......
本文利用最新的考古学材料把鲜卑族先世的历史推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12000-10000年前,以后又经过新石器时代(8000-4000年),青......
关于拓跋鲜卑发祥地在大兴安岭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1)嘎仙洞所发现的文物除拓跋鲜卑自己派人在洞壁上所镌刻的“石刻祝文”外 ,......
<正> 在嘎仙洞刻石发现后,提出鲜卑史源被发现的问题。史源这个词所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如名称的起源、族属的起源和住地的起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