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站相关论文
利用1989—2020年南极中山站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风的变化特征及其趋势,并对风速减小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利用中山站1989-2011年极昼期间的气温、气压、风、降水等高质量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中山站极昼期间气象要素基本气候特征和变化......
气候变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南极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因此研究南极地区尤其是南极地区海冰变化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
南极鱼亚目(Notothenioidei)鱼类在南极由温暖变成寒冷的气候演变过程中进化而来,适应了极端寒冷和长期黑暗的环境,从一个底栖、温......
人类对南极展开科学考察的历史已经有100多年了。目前,世界上已有近30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基地,其中阿根廷在南极共有......
为了比较考察队员赴南极前和在南极居留3~12个月期间生理心理状态的变化,对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40名男性队员进行了脑电图、神衰症状......
介绍了我国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环境的影响下,机体生理、内分泌、免疫系统和心理活动的某些变化,上述观察对如何提高南极考察队员的适......
自2013年12月26日开工,历经45天的建设,外形似红灯笼的泰山站终于矗立在南极冰盖之上。这是我国继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之后建成的......
一、原题呈现 2011年7月17日,我国南极中山站(69°22′S,76°22′E)越冬科考队的队员们迎来了极夜后的第一次日出。据材料回答8-9题......
2010年12月11日,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到达南极中山站区,执行为期17个月的科学考察任务。北京积水潭医院外科医生吴全代表该医......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盖军衔三赴南极!本刊记者@侍田田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当人类从茫茫太空俯瞰蓝色地球时,最耀眼夺目的,是熠熠闪亮的白色两极——南极和北极。日前,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再次乘坐雪龙船到达......
创新,是福建福发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快速发展的动力。其产品已用于南极中国中山站、三大卫星发射基地、火箭发射、卫星测控中心等重要......
吴文会南极科考日记rn2012年11月23日星期五天气雾rn一天雾蒙蒙,真正进入西风带的第一天,绕过一个气旋后,早晨船长把航线调整向南......
“其实不管是自己付出辛苦,还是取得的成绩,都会成为如烟的往事随风而去。关键是自己年轻时曾经去过这个地球上最南的一个地方,在......
队员参加中国南极第15次队登上中山站的第一天,马上干活。远航的悠闲日子突然转换成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劳动生活。那天晚上最后消停......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南极大陆较小,面积1239万平方千米,只占地球陆地面积的9.4%.南极常年冰封雪盖,气温很低.除了科考队员外,南极没有常住人口,因此是......
一张照片连同底片价值100万,这不是拍卖的竞投价,而是蒋介石开的天价.此照片是杨衢云、孙中山与日本志士1898年底在日本的合影,照......
本文通过 1 997年在南极中山站观测的极光和所对应的地磁场扰动 ,利用 AU、AL、AE指数描述极光电集流在南极中山站的分布规律及其......
对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两地的贼鸥种群进行包括营巢行为、觅食习性、种群变化、繁殖生态,以及贼鸥栖息地的地理和生态环境等的比较......
本文利用2001—2003年南极中山站175天全天空摄像机观测,对午后多重极光弧的出现率及其与Kp指数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午......
2014年由两个具有0.5 m×0.5 m闪烁体面积的探测器组成的宇宙线μ子望远镜在南极中山站建成,观测数据通过卫星链路传回并发布.......
利用第25次南极考察队获取的中山站海洋、气象考察资料,结合中山站过去20年的历史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2009年中山站气温、气压、湿......
农历丁酉鸡年来临之时,200多名中国第三十三次南极科考队员,分布在中山站、长城站、内陆冰盖和"雪龙"号上。没有7天长假,没有亲人......
乘坐中国唯一的极地科考船雪龙号,在海上漂泊了近一个月之后,柳工两位技术服务专家李传洪、廖焕敏于北京时间12月1日20:30、当地时......
为了向“雪龙号”提供一条可行的卸货用航行水道,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破冰船“雪龙2号”急需在南极大陆的中山站前沿复杂的固定冰......
这是一个群体,长期工作在极端的环境中,他们的故事不为人知,他们的喜怒哀乐更是游离于世人之外,他们要承受长期的极昼和极夜困扰,......
我国自1984年首次开展南极科学考察以来,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一船四站"的南极后勤保障体系——"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
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在中国南极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区新建了8个C级全球定位系统(GPS)控制点,这些地理坐标起算点基本覆盖了拉斯......
极区中层夏季回波(PMSE,Polar Mesosphere Summer Echoes)是发生在当地夏季极区中层顶附近的一种异常强大的雷达回波。利用电离层测高......
综合分析了LaCoste Romberg (LCR)ET2 1高精度弹簧重力仪 1 998年 1 2月 2 6日至 2 0 0 0年 1月 9日在南极中山站的重力潮汐观测资......
气雾立体栽培是一种新型农业无土栽培技术,该技术有望让极地科考队员吃上新鲜蔬菜,目前已在南极中山站展开初期调研试验。但“南极温......
1989年2月26日,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维斯托登半岛上,一座简朴的科学考察站矗立起来,前方的空地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不......
2008年10月20日,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启程前往南极,开始了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历时最长、科考队员人数......
本文分析了南极中山站建站以来(1989~1999年)天气资料,对气温、风速、湿度、气旋等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统计,获得了中山站的气候特点和......
本文主要介绍2006年中国第二十二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中山站越冬气象考察期间进行地面气象常规观测,从取得每日四次的观测资料中,对该......
随着中国南极考察事业的不断发展,科考工作进一步深入,南极地区不同机型的各类飞行活动将日益增多。开展南极航空气象服务是确保飞......
作为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成果,2014年2月8日,中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这是我国继长城站、中山站及昆仑站之后......
南极普里兹湾是我国南极中山站建站的重要依托海域 ,是科考船前往中山站进出的必由之路。本文根据普里兹湾近岸的中山站附近海域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