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中法大学相关论文
20世纪20年代就被誉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以短暂而传奇的人生,塑造了一代中国抒情诗人的内在品质,以至在他离世50多年后,诗歌依然名......
孙佩苍(1889-1942),别号雨珊,辽宁辽阳人,早年毕业于北洋师范优级博物科,1920年10月以俭学身份赴法留学,初在巴黎美术学校进行初级美术训......
在里昂中法大学往届寄宿生的名单中,我们找到敬隐渔的名字,注册号243,①根据他当年到里昂时提供的信息,他1901年出生在四川省的遂......
常书鸿(1904-1994),浙江省杭州人.1918年考入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1923年毕业留校,任染织科美术教员.1927年赴法国巴黎.经过......
吴稚晖作为第一任里昂中法大学的校长,在大学的创办、招生、管理等各个环节都付出了极大心血。但是,由于受到学潮、经济以及外方制......
【正】 留法勤工俭学无论在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一页。他是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实践运......
<正>1932年10月8日,诗人戴望舒搭乘"达特安"号邮船离沪赴法游学。他在法国生活了两年多,其经历按照常居地可分为巴黎与里昂两段。......
2013年,笔者在查阅北京市档案馆有关中法大学档案资料时,发现了“中法协进会第二次公会撮影”及“中法协进会第二次公会闭会式撮影”......
2007年第一期《浙江档案》杂志,首次向社会公布了常书鸿写于1930年的一封信。这封由浙江省档案馆珍藏的历史信件清楚地表明:常书鸿......
唐铎同志,湖南益阳人,一九一九年参加五四运动,一九二○年到法国勤工俭学,一九二三年赴广州学习军事航空技术。一九二五年十月被派......
【正】李石曾(1881年5月—1973年9月),名煜瀛,字石曾。河北高阳县人,生于北京。父亲李鸿藻,清咸丰二年进土,历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入中国,给正在寻求解放道路的中国人民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北......
<正>与新中国其他开国元帅相比,聂荣臻入党的时间比较早,也比较顺利。他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青年时因参加五四爱国运动,遭到......
<正> 我坐上一辆小马车,到离车站不远的地方就找着了副总编辑所说的那家旅馆。我租了一间小的单人房,放下箱子,出去在附近一家饭馆......
<正>唐铎,早年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25年受国民政府派遣到苏联学习,此后在苏联空军学习工作了28个春秋。由于在苏联工作期间所......
民国时期留学生群体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爱国感情十分浓烈,他们的留学生活与祖国的经济关系是影响他们对祖国感情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 辛亥革命后,中国热血青年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知识和真理,大举出国勤工俭学。1916年3月,为“发展中法两国之友谊”,促进中国经济......
潘玉良坚守"由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的艺术准则,坚持"合中西与一冶"的艺术追求进行中国画艺术创作,无论是白描还是彩墨画都获......
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二次出国留学热潮出现在五四运动前后,这次出国热潮不同于清末留日运动,而是以旅欧为主,旅欧又以赴法勤工俭学为......
里昂中法大学 ( 192 1- 1951) 1是近代中法教育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中法文化交流史和中国留学教育史上都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习近平最近访法首先抵达里昂而非巴黎的可能原因,或许是由于里昂中法大学的历史存在。该校是中法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篇章,既与留法......
<正> 杨堃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社会学家、民俗学家与人类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毕生献身于中国民族教育事业的教育家。杨老是我......
里昂中法大学是近代中法两国进行教育合作的重要成果。由于广东政府和自费生对里昂中法大学的经费的大量拖欠,以及学校建设项目的......
民国时期的赴法留学是中国留学史上形式特殊但意义重大的留学教育活动,说它形式特殊是因为此时期的赴法留学前后采取的以勤工俭学以......
前言林克明(1900~1999)的建筑活动始于1920年赴法留学。对其生平,在晚年已自成专著,但对早年建筑活动,涉及不多。近年经调查研究,发......
里昂中法大学是近代中法两国进行教育合作的重要成果。里昂中法大学的大学生由于毕业、患重病、家庭变故或学而无功,都需要遣返回......
里昂中法大学与法国退还庚子赔款关系密切。创办学校时即以促使法国退还庚款为目的。从1921年到1927年,经费主要由中法政府负担。......
【正】 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新思潮不断从国外传入我国,激发着我国青年学生振兴中华的愿望,他们强烈地希望能远离祖国去寻求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