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方相关论文
【摘要】桂枝汤是《伤寒论》的代表方之一,仲景方约二百余首,其中用桂枝汤加减变化而出者,计有二十八方,约占七分之一。此方不仅用于外......
目的:运用文献学方法,从方剂学基本要素方面研究伤寒方的规范化方法。方法:收集《伤寒论》113首方,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结......
目的:验证《伤寒论》所载方剂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作用。方法:先进行ip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不注射金葡菌的动物血清的抑菌作用比较......
医缘巧合,在一次急诊值班中笔者遇到一位精神状态极差的患者,而且此患者对很多西药都过敏,在无计可施之下,笔者想到了中医,想到了......
“胃不和则卧不安”一语出自《素问·逆调论篇》:“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
高血压病是以非特异性血压持续升高为主临床表现的综合症,中医将其归属于“眩晕”、“头痛”、“肝风”等范畴。中医通过辨证论治,调......
<正> 《伤寒论》中有112方,其组方具有药味少、组方严谨、功效卓著等特点,向来为历代临床医家所喜用,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是由......
<正> 陈金声,号石谷,自称“退思老人”(1905~1989年),终年84岁。广东省揭阳县霖磐区德中乡舅厝村人。陈老生平酷爱书画,亦工诗。193......
<正> (五)病机运用法病机是立法处方的根据。只要患畜的病机与《伤寒论》某方证之病机一致,不论其症状如何,即使与该方证原文叙述......
<正> 《伤寒论》之所以富有生命力,历千七百余年而不衰,除了这部著作的内容是数千年间医疗实践的真实记录和总结以外,还与历代医家......
<正> 清代著名医学家柯韵伯,以医学实践为基础,融汇《灵》、《素》法度,继传仲景心法,运用毕生治医精力,写成传世名著《伤寒来苏集......
<正> 笔者前数年在农村基层医院工作期间,迭遇急重病人,每多单用中医诸法,中药、针灸、推拿、土单验方等,杂合而治,竟获桴鼓之效。......
<正> 伤寒论全书113方,用及药物83味,大都是临床常用的方药,各有其代表性。至今在医疗实践中,这些方、药仍被广泛应用,确有独到的......
<正>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著作,它在充分运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对相同的疾病,有的采用不同的治法,......
<正> 初春的北京,春寒料峭。虽然小草已偷偷地钻出地面,显现星星点点的绿色,但冬日的寒意,仍使路上的行人身穿皮衣、棉服,头戴围巾......
<正> “胃不和则卧不安”一语出自《素问·逆调论篇》,原指阳明经气上逆,呼吸有声,不能平卧的病证。后世多把“卧不安”看成是“不......
<正>寒温统一是就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之间关系而言的一种主张,其主旨是坚持伤寒与温病理法方药等兼容并蓄,共同指导临床实践。众所......
<正>《降雪园古方选注》,清·王子接著,叶桂、吴蒙等校。成书于雍正9年(1731年)。王子接,字晋三,生于1657年,约卒于乾隆初年,江苏......
<正> 回瞻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波脉相衔,承前续后。继承性是祖国医学得到发展最为突出的特点。由于继承的连续,医学成就不断累积......
从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认识,辨证施治,典型病案,体会4个方面对罗陆一教授辨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证经验进行了论述。罗......
目的:运用文献学方法,从《伤寒论》中113首方方后“医嘱”中,探讨方剂的煎服及调护等因素与其功效发挥的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规范化、......
<正> 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序中云:"夫事贵师古者,非以古人之规矩准绳限我也……又贵举古人之规矩准绳而扩充之......
<正> 时振声老师熟谙伤寒、温病诸说,擅长急性热病的治疗。对湿温发热注重舌诊,强调辨证宜细,兼采伤寒、温病之长治疗,每获效验,现......
本文通过对失眠症的生理、病理机制、辨治规律进行探讨,以仲景伤寒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为指导,初步建立较为系统的失眠症六经辨治体系......
<正> 如何提高《伤寒论》的课堂教学质量?从教与学双边来说,是多方面的活动。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都......
<正> [原文] 明以后 须酌量 详而备 王肯堂薛氏按 说骑墙 士材说 守其常 张景岳 著新方 石顽续 温补乡 献可论 合二张 诊脉法 濒湖......
<正>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叶案”)中用辛温大热药,非但不是禁例,而且配伍精当,毫无偏见,用之甚广,现就其用附子的案......
<正> 杨璇,字栗山,四川成都人。生于清康熙44年(公元1705),卒年未详。壮年从事医业,著有《伤寒温疫条辨》,后人简称为《寒温条辨》......
<正> 明代著名医药家缪仲淳(1546—1627),系常熟人。他所撰的《本草经疏》和《先醒斋广笔记》中的伤寒专论部分(两书所载内容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