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相关论文
张家诚,男(湖南省溆浦县人)生于1927年,中共党员(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留苏副博士、研究员。曾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第一副院长,主持......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部署,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
林之光,男,1936年1月生,江苏太仓人。1959年南京大学气象系气候专业毕业,进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工作。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6月14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一行六人来到沙漠气象研究所,参加对口支援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工作座谈会。他们是中国气象科学研......
该文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气候和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包括对我国历史气候资料的恢复、重建和整理,气候区......
徐祥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大气环境和天气动力、气候动力研究以及从事非线性波流动力学研究。1967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81......
瓦里关地面臭氧监测系统运行十年来,随着对仪器原理及技术性能的日渐熟悉,在仪器的日常检查、维护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直接经验,及时总......
中日气象灾害合作研究中心项目(简称JICA计划项目),由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俞纪新司长负责组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人禾院长、徐祥德......
2007年12月19日上午,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牵头组建的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成立和挂牌仪式在中国气象局科技会议中心多功能厅......
本刊讯 2007年12月18日,大气科学名词委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召开了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审定会。与会专家包括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
近日.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辽宁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对丹东市、大连市气象局GPS水汽观测站提供技术......
1.我国的风能资源风能的大小用风功率密度(W/m^2)来度量,它与空气密度和风速的立方成正比。我国的风能资源,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对全国9......
2007年12月19日,“北京大学与中国气象局大气水循环与人工影响天气联合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和挂牌仪式在中国气象局科技会议中心多功......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3年1月正式挂牌并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2005年4月被批准为正式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单位。......
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研究所科研人员主持的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生态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分析技......
“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5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于2008年10月8~11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年10月正式批准“我国温室气体监测分析系统建设实施方案(一期)”立项,总经费5700万。中国气......
207年,在中国气象局轨道业务项目的支持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圆满完成了将酸雨监测评估、CAPPS-3和紫外线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电物理和防护工程实验室承担科技部奥运攻关课题“奥运会雷电监测预警和预报关键技术研究”和气象新技术推广......
2007年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建设项目“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建设”和“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检验业务建设”成果交流暨业务建设验收会20......
该激光多普勒雷达系统主要用来探测大气晴空三维风场。晴空大气风场精细结构的探测对灾害性天气的临近预报、边界层结构研究、城市......
2007年7月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数值预报研究中心在“十五”攻关成果的基础上研发了运行稳定、结果合理的GRAPES全球预报系统1.0版......
根据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中国委员会的总体部署,GCOS中国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郭亚曦司长、巢清尘副司长负责组织了“中国气候观测系......
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院有关部门的精心组织和科研人员的积极努力下,2007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决策气象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
2008年是第4次国际极地年实施的第2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选派的张东启、逯昌贵、汤洁、丁明虎等10人参加了中国第24、25次南极考察......
依托公益性行业专项(气象)项目“雷电对电子设备的破坏效应及其防护试验研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电物理和防护工程试验室与广州市......
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了解到,我国和加拿大国际合作项目"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寒草地牧草长势监测和牧草产量预报系统的研制"进展顺利,......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象数值预报研究中心沈元芳研究员介绍:紫外线(ultraviolet radiation,UV)指波长在可见光紫外端到X射线之间的......
如今,在国际气象数值预报领域,一颗中国本土栽种的“葡萄”——我国新一代全球与区域同化预报系统(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强风暴实验室和数值预报中心基础上组建的.2005年3月22日,科技部批准实验室正式进......
甘肃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多民族省份,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驰名中外的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信道。全省有45......
148团自动遥测地面气象站建于2002年8月,使用的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探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一套气象业务应用软件,型号为CAWS60......
陈菊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区域性旱涝和强暴雨过程的气候变化特征、机理和旱涝预测预报技术方法,在中国及其分区......
2013年12月12—13日,为期2天的第十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在浙江安吉召开.来自江浙沪二省-市的140余位气象科技人员齐聚-堂,紧紧围......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刚刚结束,罕见的暴风雪相继席卷美国、欧洲等多个国家。在我国,新年的第一场大雪纷纷扬扬降临京津冀等地,日降......
2008年7月1—7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影中心2位专家在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重点实验室云室对江西、齐齐哈尔等厂家的多个催......
本刊讯 2007年9月28日, 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工作会议在厦门召开。与会专家包括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秦大河院士,中科院大气所黄荣辉......
近年来,我国在天气领域谈论最多的莫属雾一霾了,因为其不仅使人们很难见到曾经的碧海蓝天,更可怕的是其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给人......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局域网约有四百多台电脑 (其中有百台左右的笔记本电脑),绝大部分运行的都是windwos操作系统。虽然大部分都安......
(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自主开发的沙尘暴预报系统CUACE/Dusl与天气预报模式GRAPES实现了在线双向耦合运行。目前中国气象局业务运行的......
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圆满完成项目任务书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