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人”相关论文
“第三种人”与鲁迅存在历史与理论上的一些“交集”,他们都曾自认为或者被认为是“同路人”。“第三种人”论争时期鲁迅的“同路......
鲁迅对“第三种人”态度有前后变化。在论辨初期他对“第三种人”敞开了大门,希望他们能够做左翼文坛的同盟军,一道抵抗国民党的专制......
在三十年代独特的政治文化氛围下,因其成员共同的政治文化意识,使三十年代文学群体事实上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呈现出“亚政治文化......
1931年底,新创刊的《文化评论》拒绝为国民党当局的“民族文艺运动”张目,提出“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这一说法引起左翼......
苏汶(杜衡)在《现代》一卷三期发表了《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从而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的“第三种人”论争。因为施蛰存是......
胡秋原与左翼作家虽然都抵制“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等,但出发点不同。胡秋原反对“用一种中心意识,独裁文坛”,左翼则认为“向进步的方......
《星火》杂志是“第三种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份文学刊物。通过对《星火》杂志创办历史背景、办刊主旨、人员构成以及文学活动等的......
<正> 三十年代初期,左翼文艺阵营取得了批判新月派的胜利,击败了“民族主义文学运动”,以后,文坛上出现了以胡秋原、苏汶为代表的......
以胡秋原、苏汶为代表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是 2 0世纪前期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他们的文艺思想既异于现......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杜衡的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等。杜衡早期写过鸳鸯蝴蝶派小说,后来和施蛰存一起主编《现代》杂志。他在《现代》杂......
本文考察了"第三种人"如何应对革命和左联的文艺政策,以此为基础,再剖析左翼应对"第三种人"时表现出来的诸多面相。同一场论战对于......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的写作背景牵涉中共纠正"左联"排斥"同路人"的关门主义态度,也牵涉"第三种人"论争和"左联"的内部矛盾,尤......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生活永远处在以直接方式或通过间接媒介维系的关系网络中,它们决定了个人的社会位置并塑造其......
1920年代末至30年代,施蛰存、戴望舒、杜衡、穆时英、刘呐鸥等现代派群体深受左翼文化的影响,一度倾向革命,热衷普罗文学,成为左翼......
现代文学史上的"自由人"与"第三种人"受西方思潮影响,认为文艺是可以超越阶级和现实的,同时误解左翼作家对"同路人"的态度,并对左......
学界关于《现代》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编辑策略、“现代派”倾向、作者群落三方面,关于《现代》左翼文学的研究相对较少。论文通......
在20世纪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中,左翼作家对“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批判,存在着本文误读与过度诠释倾向。他们“误读”了......
<正>京派和海派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们的文学成就以及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一直都为人们所推崇。京海之争是京派和......
【正】 三十年代初,文坛上发生了左翼文艺阵营跟“自由人”和“第三种人”之间激烈的文艺论争。冯雪峰同志在这场论争中的立场和态......
左翼作家对“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批判,是三十年代较量时间最长,也最尖锐、激烈的一场论争。对这场论争的评价,也几经反复,似......
韩侍桁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其文学成就一方面体现在文学批评和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勃兰兑斯及......
期刊
'第三种人'是俄国实行地方自治改革的结果.'第三种人'具有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民主化等主要特征,由于它适应......
在一般人眼中,淡泊宁静与世无争的施蛰存似乎是不问政治回避政治的,其实不然他一直关心政治,而且长期有明确的自觉的中左倾向。然......
"文学遗产"这一今日用于指代旧文学的术语,在30年代由苏联译入汉语时,所指的仅仅是19世纪的欧洲文学。在这一概念的范围向中国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