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00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0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学位论文] 作者:郭怀若,, 来源: 年份:2009
本文是对清初书画家(1642-1707)书画作品进行的专题研究。全文共分五章,另有两个附录:第一章探讨的生平和交游活动。笔者参阅《明史》等资料,对与八大山人的世系...
[期刊论文] 作者:龚明玉,, 来源:大众文艺(理论) 年份:2009
对扬州八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艺术思想方面。"扬州八怪"诸画家极钦佩的艺术成就,崇拜他的创造精神,他们建立的独特画风,实际起了先导作用,可以说,没有等人奠...
[期刊论文] 作者:汉斯,, 来源:集邮博览 年份:2009
是明清时期最富创造性的杰出画家,在绘画艺术上有独特贡献,成为清朝一代大画师。摹古派的领袖人物王原祁评曰:“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为第一。”...
[期刊论文] 作者:戴灿,, 来源:长沙大学学报 年份:2009
清代画家、画论家在其画论中多次运用“化”来探讨相关问题,“化”展示了画论美学的特殊魅力。在的画论中,“化”有体验、融化、化境三意,它还是整个美学思想的...
[期刊论文] 作者:顾如,, 来源: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 年份:2009
俞剑华是近现代著名的美术理论家,同时从事绘画创作;为清初著名画家,同时也有理论著作行世。两人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技道”并举,推崇“创新”。以创作为...
[期刊论文] 作者:孔令忠,, 来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画语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绘画艺术理论著作。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出发,就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各方面作了精辟论述。而其中的"一画",是《画语录》的核心概念,代...
[期刊论文] 作者:曹东辉,, 来源:集邮博览 年份:2009
(1642—约1708)(图1,清代汪昉摹绘的《执拂小影图》)对中国绘画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美术的起点"。中国邮政于2009年3月22日发行《作品选》特...
[期刊论文] 作者:高旭,, 来源:大众文艺(理论) 年份:2009
本文主要以《画语录》基本美学思想和山水画其中的一些题跋来研究和探讨他对待传统绘画的基本观点,剖析在绘画领域中坚持"师古而化之"和"借古以开今"的艺术主张,...
[期刊论文] 作者:彭志琪,冯忠良,曹振海,黄华委, 来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9
的绘画艺术是辉煌的,从他的的影响范畴来看,他不仅以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画家,又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和绘画理论的丰富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对晚年绘画作...
[期刊论文] 作者:朱路昕,, 来源:艺术探索 年份:2009
研究》以对生平行实、禅道渊源等的大量考辨为基础,对《画语录》和绘画作品进行了爬梳辨析,认为的"一画"是一种高扬纯粹体验境界的大法,提出"禅是一画...
[学位论文] 作者:马樾,, 来源: 年份:2009
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伟大人物之一,除其于山水画的建树外,水墨花鸟作品面貌强烈,层次丰富,亦极具奇幻色彩,从而开创花鸟画之新纪元。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
[期刊论文] 作者:叶蕾,, 来源:美苑 年份:2009
在我国画坛上,渐江和可谓是一代宗师,他们与谿、八大山人一起被称为"清初四画僧"。在渐江和的作品中,有很多与黄山有关。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兼有泰山之峻、...
[期刊论文] 作者:杜晓洁,, 来源:文化月刊 年份:2009
本文通过的"我自用我法""不立一法,不舍一法""一画之法乃自我立"三个时期对法的理解,研究"法"的内涵,它不是真的要舍弃传统的画法,而是主张绘画要在继承中有所创新,...
[学位论文] 作者:戴灿, 来源:中南大学 年份:2009
是我国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画语录》是他毕生绘画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艺术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的画论中,“化”是一个具有独特内涵的美学命题。它首先是指“无...
[期刊论文] 作者:樊莉, 来源:美与时代:下半月 年份:2009
“有法”与“无法”论就是《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很重要的一对概念,并且贯穿于一生绘画美学思想的始终。认为绘画有规律、法则,但并没有绝对不变的规律、法则。规律和法...
[期刊论文] 作者:张黎红, 来源:作家·下半月 年份:2009
摘要本文从的“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等艺术主张入手,重新解读绘画艺术的特色和创新性:在大自然中扑捉艺术创作的灵感,表达真实的生命体验;反对因循守旧,提倡锐意创新;用笔势墨韵来抒发自己的最真实的生命体验...
[期刊论文] 作者:乔念祖,, 来源:当代小说 年份:2009
(《画语录·了法章》)这位充满创新精神的艺术家,有着宏阔艺术视野的理论家,将佛家...
[期刊论文] 作者:三 , 来源:中华奇 年份:2009
中华奇石文化源远流长,爱之风悠久浓厚。在历史记载中,“周公植壁于座”,汉武帝拜启母、屈原佩、陶渊明卧、杜甫供、自居易咏、米芾拜……都是用奇装饰自己,从而体现审美意识的升华。...纵观历史,这种赏之风大约始于商周,盛于秦汉、唐、宋,并在唐宋时传入日本、朝鲜等地,并逐渐在东南亚及欧美等地盛行。   作为...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现代交际 年份:2009
在社会上兼职国家教育部第三届高等学校工科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课指导组委员、上...
[期刊论文] 作者:乔念祖,, 来源:山东文学 年份:2009
这位留给后人众多艺术财富的艺术大家,摘掉其头上过多的佛教光环,我们会发现,关于其艺术理论的起源之说,偏重于佛教的说法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其画论中大量道家儒家易学之...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