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53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0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之俊,, 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年份:2004
民国十二年(1923),十三岁的书小学毕业,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桃坞中学是一所英文教学极为严谨的教会学校,师生在校内皆用英文会话交流。校长是教会派来的外...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走向世界 年份:2004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书(1970年11月27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书,字默存,号槐聚。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晓畅多...
[期刊论文] 作者:顾育豹,, 来源:钟山风雨 年份:2004
著名学者、作家书(1910—1998)是当代中国的文化巨人、民族精英、国家瑰宝。十年前,位于无锡黄金地段的书故居究竟拆与不拆,曾在海内外引起一场激烈争议,以致诉...
[期刊论文] 作者:靳树鹏,,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04
给我们讲《论语》的就是先生。他原是上海华东师大的二级教授,...
[期刊论文] 作者:尘 土, 来源:民族文汇 年份:2004
书享有“文化昆仑”之誉,是当代“第一博学鸿儒”。其高寿的因素可概括为:“幽默风趣、淡泊名利、夫妻情深、童心童趣”十六个字。    ...夫妻情深     半个世纪以来,书、杨绛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即使不得已分开,也总是鸿雁频传。这种夫妻之情为他们的健康长寿打下了牢固的心理基础。...据杨绛回忆,书写《围城》时,她曾自愿包揽了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家务。两年里他“锱铢积累”地写,杨“锱...
[期刊论文] 作者:徐亭, 来源:柳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4
通过对书的文化哲学思想进行考察,认为书的文化哲学是以探索人的心性灵魂奥秘为目标,途径是不通过形而上学的方法,而通过大量具体文化元素的阐释来达到这个目的.因为...
[期刊论文] 作者:马德富, 来源: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章从《谈艺录》、《管锥编》等著述的总的学术取径上探讨钱书的学术思想和文艺观。指出 ,书的文艺思想十分丰富、精深 ,涉及非常广泛 ,且随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 ,但一...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年份:2004
书先生在世时,他从来不见记者,不上报纸,也不上电视。甚至一些学术活动也不参加。书先生去世后,杨绛先生也如出一辙。他们为什么拒绝媒体呢?虽然外界对此也有不少说法...
[期刊论文] 作者:仲晓萍,,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04
书先生的《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学作品,其最大的创作特点就在于具有较强的讽刺性。作品中,书先生主要是通过讽刺艺术,真实地反映出对命运的无...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国学 年份:2004
有一次,马悦然慕名拜访书,书对来者一面以礼相待,一面对其说出一番言辞犀利的话来:“在...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中学生优秀作文(中考专刊) 年份:2004
走进无锡闹市区一条幽静的小巷内,一处江南晚清庭院式建筑映入人们的眼帘,这就是位于新街巷30号和32号——一代国学大师书先生的故居“绳武堂”。因“抓周”抓了一本书...
[期刊论文] 作者:龚刚, 来源:中文自学指导 年份:2004
书这个人,太聪明,也太刻薄;太清高,也太世故;太博学,也太博杂。对他难有一面倒的评价,以致不虞之誉和求全之毁互不相让,也是情理中事。和多数当代读者一样,我也是因...
[期刊论文] 作者:佘协斌, 缪君, 佘烨, 陈静,, 来源: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本文是中南大学文理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书的翻译理论与西语雅译》一书的序言。旷世奇才书不仅是著名散文家、小说家、文学研究家 ,而且也是誉满译界的翻译理论家与实...
[期刊论文] 作者:赵成昌, 来源:现代语文 年份:2004
除了世人皆知的文学家的光环,书还有另一面却鲜为人知,老满身的“痴气”。这痴气差不多笼罩了老的一生。老一出世就由他伯父抱去抚养。小时候的确“痴气”得过人。...
[期刊论文] 作者:徐方达,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2004
书先生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兼擅独到艺术与精深学术的一代学人。他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首先与他深厚的家学渊源密不可分。尤其是他的父亲国学大师基博先...
[期刊论文] 作者:尚永亮,,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年份:2004
从接受学角度看,书对韩愈诗接受史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索解诗歌语、意、势及修辞手法等后先承传的层面,二是考察第一读者及其解读活动、仿效行为的层面。...
[期刊论文] 作者:王培军,, 来源:书屋 年份:2004
书先生的小说,有如前人所说的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历"。只是我辈后学腹笥太俭,多不能知其用事来历,所以于先生的匠心独运,在领会上便打了折扣。数年前,有学者专就...
[期刊论文] 作者:吴海庆,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年份:2004
书评船山诗论,肯定船山识趣甚高,与船山一样执著于对诗歌清新自然语言的追求,但在不少问题上又对船山所论持讥刺态度,如关于陶诗的评价、解诗的精神等,其中误会较多,...
[期刊论文] 作者:侯美玲,, 来源:中外管理 年份:2004
哲理的故事: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期间,书是王水照的导师。而书素来以恃才傲物著称。当时,王水照正在研究宋代散文。一天,王水照将刚刚撰写的论文《宋代散...
[期刊论文] 作者:左汉林,,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 年份:2004
陈寅恪继承了谦益“以诗证史”的方法,视唐诗为难得的信史。书则认为“诗史说”是一个偏见,不能因为诗中纪事在史书上信而有征就断定诗有价值,他认为有些被称为“诗史...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