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49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0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李文钢, 来源: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22
1957年7月,陈敬容在《译文》杂志发表的九首波德莱尔对中国诗坛产生了极大影响。然而,当她将这九首收入1984年出版的《图像与花朵》时,却对文字进行了大幅修改,改动最大的是《忧郁病》一。...陈敬容1957年的译文以意译为主,使用自然贴切的口语,在基本与原诗对应的前提下适当加入了自己的改造,凭借着一个诗人的语言敏感实现了的目标。...
[期刊论文] 作者:张和龙, 来源:国外文学 年份:2022
钱锺书的著名论文《汉译第一首英语〈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是近代英汉译个案最有深度、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不过,钱锺书对晚清外交官群体的讥诮、对早期外国文学翻译"目的"的批驳、对恂题赠扇意图的揣测与否定...,以及对朗费罗原诗与中文首的贬抑,却不无讨论之余地.本文尝试将《人生颂》汉译视作近代中国文人交游酬唱与逞才使气的特殊个案,澄明《长友扇的跨文化价值蕴含,接橥"二三流者"在对外文化传播与"文化外交...
[期刊论文] 作者:苏赛迪, 来源:民族翻译 年份:2022
多年来,中国译者倾心于格律体,忽略了散体。在这种大背景下,张智中却身体力行提倡散体。...本文以张智中《李白绝句英译》为例,对散体和自由体的区别与联系、张智中翻译策略转变原因及其“散文笔法、诗意内容”的翻译追求进行探析,并结合具体文本阐释分行散体特点。...
[期刊论文] 作者:黄焰结, 来源:中国翻译 年份:2022
五四时期(1915-1927)主要文学社团的代表刊物上的展现了历史转折时期的诗歌翻译面貌。...在此基础上分析发现,这段时期的诗歌翻译倾向于选择激进和感伤的浪漫主义诗歌、泰戈尔与日本诗歌以及弱小民族诗歌,形式自由化,语言为欧化的白话。简言之,五四呈现出“浪漫式”诗歌翻译文化。...
[期刊论文] 作者:孙太,文旭, 来源:外语教学 年份:2022
写诗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属于诗歌的再创作.难乃界共识,但诗歌并非不可.之难,难在诸多方面,但译者的双语言功力欠缺和文本细读不够,无疑是导致误读和误译的首因.研究拜伦《哀希腊》之汉译本...,比较马君武、苏曼殊、胡适、闻一多、查良铮、卞之琳六位著名译者之翻译得失,对难之语言问题及其反思或有一些启发:一个理想的诗歌译者,不仅是两种语言的驾驭者,还应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以及一位渊博的学者....
[期刊论文] 作者:王泽龙, 王璐, 来源:河北学刊 年份:2022
《新青年》诗人群体的将英语诗歌轻重律中国化,大量运用虚词营造轻重音变化,借鉴英语中的语法和句法变化,丰富了新诗音调。...在用韵上,较多采取英语诗歌头韵、内韵与多种尾韵的形式,并结合汉语音韵特征,对早期新诗音韵形式作了更加自由多元的中国化转化。《新青年》打破传统近体诗固化的韵律节奏,向英语诗歌借鉴,...
[期刊论文] 作者:尹田田, 来源:郭沫若学刊 年份:2022
1923年,郭沫若在《创造周报》上刊出了他对歌德名诗《迷娘歌》的译文,并在后跋言中分别点评了马君武和郁达夫的两篇前。...这篇的风格之特别处在于,它虽从行文上来看属于白话新诗,但借用了古典诗歌一些常用手法和诗体特征,在意趣上也具有中国古典诗词的遗风。...细究之下,我们能够发现这种特殊的诗风或可归因于前的“缠扰”(haunting)。换言之,恰恰是前的影响使得郭沫若的呈现了对古典诗词传统的折返...
[期刊论文] 作者:袁莉, 来源:上海采风 年份:2022
上海协第三十届“金秋会”刚刚落下帷幕,今年会的压轴作品是高尔基的《海燕之歌》:“在怒涛汹涌的海面上,勇敢的海燕在闪电中骄傲地飞掠,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呼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如此精彩的译文便是出自我们上海的老翻译家冯春之手...
[期刊论文] 作者:杜娟, 来源:散文 年份:2022
<正>散文是一种现代文体,是适应当代社会人们敏感多思、复杂缜密等心理特征而发展起来的。散文和文的渗透、交叉产生的新文体,是散文与“嫁接”出来的品种。...散文具有与散文的“两栖”特征,既吸收表现主观心灵和情绪的功能,也吸收了散文自由、随意抒怀状物的功能,并使两者浑然一体,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
[期刊论文] 作者:张旭, 来源:外语教学 年份:2022
本研究尝试运用现代翻译理论,以近现代著名学人兼家马君武的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中国诗歌语言现代化转型和中国翻译诗学谱系特征,考察他在翻译中遵循的诗学规范以及做出的创格举措,并提出自己的反思意见....
[期刊论文] 作者:王坤, 来源:外国语言与文化 年份:2022
、形和理“三”是庞德翻译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但庞德对“三”翻译的阐述留有很多空白,只有通过考察他的翻译实践,才能充分揭示该论的内涵和价值。...目前对“三”的研究多在理论层面,较少结合庞德的译作进行阐发。本文以庞德《诗经》英译本为案例,通过对译者行为、译文文本的考察,探究“三”在庞德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表现。...研究发现,对“三论的理解不可局限于字面意思:一方面,对“不可”的声和理,...
[期刊论文] 作者:张媛媛, 来源:江南 年份:2022
“气”与“象”相互依存,彼此相称,最终融汇成汉语诗歌别具一格的“气象学”.因而,历代家常以“气象”作为之要义.古典诗话中涉及“气象”的论述不胜枚举,但由于这一概念的含混与多义,家所叙“气象”的内涵也存有差异...
[期刊论文] 作者:张宏雨, 来源:中州大学学报 年份:2022
诗歌解研究,鲜见从“审美距离”思维方法论角度来展开.因叙事常伴随创造,故而译文并非“零度写作”的结果,它与原文之间难以保持零距离,会产生审美心路及效果的差异,即审美距离.从刘华文《翻译诗学》来看,...原诗与之间审美距离被拉远的动因在于:原诗中的“眼前之物”与诗中的“言下之物”之别;翻译选择中的“近取譬”与“远取譬”之别;“观”与“看”之别;原诗与不同“自感”下的“感人”之用之别.译者可以通过主体审美经验体认的主动介入...
[学位论文] 作者:迪米, 来源:中国美术学院 年份:2022
巨”在画史上一直被视为文人山水画之宗,然而源、巨然的山水作品在流传中渐渐难能一见,巨的真实面目也日趋模糊,历代的山水画家们对于巨的继承都做出了相关的努力,明代吴门画派宗师沈周和他的师友们也一起努力延续了以巨为宗的文人山水传统...,他们对于巨山水以及以巨为宗的文人山水收藏是非常丰富,沈周不仅有幸目见巨真迹,在和师友们的学习与交往中也更为深切地体会巨的传承。...沈周对于巨的学习和探究贯穿...
[期刊论文] 作者:刘佳, 波,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年份:2022
论述扶阳法在胸痹心痛病治疗中的理论依据,梳理波教授对扶阳法治疗胸痹心痛病的认识,结合波教授治疗胸痹心痛病临床经典病例,总结波教授运用扶阳法治疗胸痹心痛病的经验。...
[期刊论文] 作者:陈杨, 赵亚珉, 来源:英语广场 年份:2022
作为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文学体裁,唐诗翻译历来是汉英翻译的难点,国内也曾存在“形似”“神似”之争。...本文从许渊冲的“三美”论出发,以许渊冲英译唐诗为例,通过对比英汉诗歌特征,选取可度作为视角,尝试化解唐诗英译中出现的争端。...
[期刊论文] 作者:孙德龙,灏, 来源:建筑师 年份:2022
建筑师灏作为Crossboundaries事务所联合创始人,近年来在教育建筑等领域逐渐获得关注,“空间塑人”是其重要的设计理念.2020年9月28日,笔者对灏进行了深度访谈.在本次访谈中,灏着重阐述了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下...,建筑师如何定位自身角色.在实践中,通过对使用者的关怀和引导,拥抱新技术并与社会积极沟通,灏展现了建筑师在未来社会中角色定位的多重可能性....
[期刊论文] 作者:征, 来源:新美域 年份:2022
与画的关系历来是学术界所探讨的重要问题.自莱辛的《拉奥孔》被介绍到中国以后,中国与中国画的关系便引起学界更多关注,但很明显,莱辛的观点是立足于西方的,并不能全然用来探讨中国的画关系问题.本文主要从...“诗中有画”“画中有”、中国画的界限以及画的高下问题展开论述,谈谈中国画问题之我见....
[期刊论文] 作者:张铭,曹迎春, 来源:衡水学院学报 年份:2022
近年来,衡水学院学者立足衡水,扎根学院,打造“子+”学科合作模式,在“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子+教育” “子+文学” “子+美术” “子+翻译”等方面进行不断尝试,推动子文化落地生根...,结出了累累硕果.为推动“子+”学科合作模式进一步发展,今后应继续深化学研究,结合时代需求,寻找更多的结合点;普及子文化,吸引更多学科的研究者,实现“+子”式的合作;走出衡水学院,创新结合形式,...
[期刊论文] 作者:陈媛, 黄忠廉, 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份:2022
“取象比类”是一种中医哲学的思维方式,其独特性增加了中医外的难度。阐是变方法之一,通过解释、增补等变通手段可增义通达、释义文化、符合注疏传统,可化解“取象比类”思维带来的理解障碍。...本文以《黄帝内经》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聚焦中医“取象比类”思维的阐现象,分析阐原因、方式及优劣势。...研究发现阐可明晰语义、帮助读者理解,是一种有效表达中医“取象比类”思维的翻译方式,可为中医外广泛借鉴,以助于中...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