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670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祁志祥(1958年-),男,江苏大丰人,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政法学院研究院国学所所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基地兼职研究员。...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小说的艺术是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毛宗岗肯定《三国演义》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塑造了一系列"奇才"。小说情节的审美魅力,既在于犯而能避,"同树异枝"、"同花异果",又在于变化莫...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中国古代"民主"的本义是"民之主"。它着眼于人民大众的劣根性,主张由英明的执政者代民作主,为君主专制的产生提供了依据,这是它最受诟病的地方;同时它要求充当"民主"的君主像...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身处急遽变化的中国近现代转型时期,蔡元培一身兼具多重社会角色,他不仅是出色的社会活动家,而且是现代知识分子和杰出的学者。作为社会活动家,他扮演的是民主革命家、现代教...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2012
一般以为,以“味”为“美”是中国古代美学的民族特色。然而,不仅古代印度佛教经典将无上之美比喻为“甘露”、“醍醐”之味,而且在西方世界日常语言的使用中也是味、美共名的。......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学习与探索 年份:2012
六朝以前人们对小说的虚构特点尚未自觉。唐宋出现了对小说虚构特点的初步自觉,但对真幻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尚缺少丰富深刻的认识。明清是中国古代小说美学真幻关系论的成熟...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哲学动态 年份:2012
"美学"的学名应当叫什么、它的内涵指什么,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新时期以来,伴随着美学研究的对象从"美"向"审美"的转移,"美学"的学科名称遭到了"审美学"的挑战。王建...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2012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美学研究的对象从“美”向“审美”的转移,“美学”的学科名称遭到“审美学”的挑战。这些论争对于人们重新认识“美学”的涵义颇富启发意义,但它们主张将“美......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2012
明代李贽和叶昼的《水浒传》评点,深入到现实主义小说在奇特的虚构中"像情像事"、"逼真传神"的特点,真幻相即的艺术真实问题最早被提出来。谢肇淛、袁于令和李日华通过对《西...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学习与探索 年份:2012
六朝以前人们对小说的虚构特点尚未自觉。唐宋出现了对小说虚构特点的初步自觉,但对真幻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尚缺少丰富深刻的认识。明清是中国古代小说美学真幻关系论的成熟时期,众多杰出的小说评点家结合当时流行的小说文本,将真幻相即的深刻剖析渗透到创作发生、......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民本”的完整说法是“民惟邦本”。在历史发展中,“民本”思想形成了四个要点:民为天之本、民为君之本、民为国之本、民为吏之本。“民本”思想确立了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2012
《文心雕龙》的文学概念是广义的泛文学概念,并不等于今人狭义的美文学概念,这从全书对“文”、“文章”、“文学”概念外延的使用中可以得到证实,这是中国古代文学概念民族品格......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革命"一词,源出《尚书》和《易传》,与汤、武革命紧密相连。它有三个特点:一是臣民推翻君主;二是诉诸暴力手段;三是"诛无道",为民请命。"革命"作为维护"民本"、捍卫"民权"的一种手段,对......
[会议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当代佛教与文化繁荣研讨会 年份:2012
佛教对现实世相之美的变相肯定有多种形态,其中之一即以无明为丑,以光明为美.因此,众生由无明盖覆,佛、菩萨与光明相伴.佛、菩萨不仅具有"身光",而且具有"心光",也就是无幽不...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2012
人性具有“人心”与“道心”、“情欲”与“智慧”二重属性。人的“情欲”主要表现为“饮食男女”、自私自利、好逸恶劳、趋乐避苦、好荣恶辱等形态。人的智慧特性,使人产生了道德意识,并能够积极能动地创造生活财富,懂得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自然,成为主宰万物的高贵生......
[会议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建设性后现代思想与生态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卷 年份:2012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