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28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0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白金,, 来源:中学生阅读(高中版) 年份:2003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四单元选用了勃的《滕阁序》,又在卷首画页中刊载了文征明《书勃咏滕》,一序一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
[学位论文] 作者:张小茜, 来源:郑州大学 年份:2003
语体”笔记是明清时代文人以笔记体裁而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它以明末清初冒襄《影梅庵语》为滥觞,到清末民初韬的《眉珠庵语》为终止,主要包括《影梅庵语》、《浮...
[期刊论文] 作者:本刊记者,, 来源:电影文学 年份:2003
由长影集团、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国电影家协会、吉林省文联共同主办的《滨》座谈会于2003年9月9日在长春清华宾馆举行。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宋江波、副厂长韩志君,著名...
[期刊论文] 作者:朱国奉,, 来源: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3
该文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孟送别具有的时代特征和与众不同的送别意象,通过对、孟送别全面而具体的分析,揭示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研究发现,、孟送别不仅生动地展示...
[学位论文] 作者:王君泽,, 来源: 年份:2003
近百年来,建研究取得的成就很有限,其中仅以生平考证和乐府的研究稍微突出一些,对宫词与其它诗体的论讨几乎是个空白。对其人其做整体纵深的探究已经成为学者的既定目标。...
[期刊论文] 作者:徐雁平,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宋人经学新说,多自刘敞《公是匕经小传》开始,质的《总闻》有推波助澜之功。质对陶潜式隐逸生活的向往,有时影响到对经典的解读。质《总闻》的最突出之处,在于他的...
[期刊论文] 作者:朱国奉, 来源: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3
该文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孟送别具有的时代特征和与众不同的送别意象,通过对、孟送别全面而具体的分 析,揭示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研究发现,、孟送别不仅生动地展...
[期刊论文] 作者:玺逢,, 来源:改革与开放 年份:2003
著名书画家系东方书画函授学院教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员。其文化艺术功底深厚,融、书、画于一体。擅长写意花鸟画,尤爱画小鸡,有“金陵画...
[期刊论文] 作者:刘光秋, 来源: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3
主要从社会学、传播学等角度,探讨张籍、建歌“同变时流”之“时流”内涵及建、张籍歌“同变时流”的过程。通过大量的事实证明:“时流”乃中唐诗坛不良之风气习尚。...
[期刊论文] 作者:曾良,叶爱国,, 来源:中国语文 年份:2003
梵志《危身不自在》:“危身不自在,犹如脆风坏。命尽骸归土,形移更受胎。犹如空尽月,凡数几千回。换皮不识面,知作阿谁来?”项楚先生《梵志校注》释“脆风坏”云:“...
[期刊论文] 作者:李庶玮,, 来源:潮 年份:2003
观rn如旷野上孤独的老树,日夜为人类的感触守护.rn雷声碎了rn雷声碎了.我随着那些碎片rn进入一天的早晨rn这一刻.一群飞翔的鱼rn在海中心在波涛上面rn雨声.自上而下rn塔...
[期刊论文] 作者:翟大炳,梁震, 来源:散文 年份:2003
什么是散文?作家学者虽然有些分歧,但是基本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它是兼有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抒情文学样式。用谢冕的话说:“散文只是脱去了的外壳,而胸膛里跳动着的却是一...
[期刊论文] 作者:时春, 来源:军事记者 年份:2003
☆在“史海泛舟”栏目中,我们请老报人时春写了一篇回忆文章,名字叫《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友报》,这段历史如今晓得的人已经不多了,我们发表它的目的,除了倡导我军办报的老...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探索 年份:2003
探索》是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全国惟一的诗歌理论连续出版物。 《探索》强调学术观点的多样化和独创性,是诗人、学者探索...
[期刊论文] 作者:苗雨时, 来源:探索 年份:2003
牛汉的之所以青春永驻,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不仅因为他的是他生命的象征和人生命运的表现,而且因为他的灵魂里蕴有流动着、发展着的现代意识,并且他的艺术也相应地不断...
[期刊论文] 作者:罗森堡,蒋洪新, 来源:探索 年份:2003
他所提出的许多诗歌理论和实践,例如“深沉意象”、“民族诗学”、“表演”等引起世界...
[期刊论文] 作者:徐成淼,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03
1955年9月,我进复旦大学新闻系,系主任是中,矮矮的一个老头,说话挺幽默,烟抽得很凶,课堂上也抽。一次有位《解放日报》的老总来给我们作报告,中先生陪同,两人在讲台上互...
[期刊论文] 作者:贺金鹏, 来源:烹调知识 年份:2003
致和臭豆腐是京华名产,其声誉远扬海内外。相传,清光绪八年(公元1883年),致和由老家河北省武清县(今属天津市)赶赴天府(今北京)应试。当时,考官出的题是《知味下车》。...致和看题后,随即想起自家做的臭豆腐之“味”,信笔写下一首五言律诗,对祖传酿制的臭豆腐大大赞扬了一番。全这样写道:“明言臭豆腐,名实正相当,自古不钓誉,于今无伪装,扑鼻生奇臭,入口发异香。...
[会议论文] 作者:徐岱, 来源:蒙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3
本文对作家蒙的文学批评实践进行了分析。自“新时期”以来,倍受关注的“蒙小说”就一直是当代中国文坛一道明亮的风景。这一现象有意无意地遮蔽了作为一个好作家的蒙同...
[期刊论文] 作者:熊辉, 来源:探索 年份:2003
九叶派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中国诗坛上形成的重要诗歌流派。作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最后一次绝唱,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蒋登科的《九叶派的合...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