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94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冉庄, 来源: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摩罗派诗人拜伦、雪莱等曾得到鲁迅先生高度赞扬,中国摩罗派诗人于赓虞,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曾在中国诗坛有一定影响,后来研究者甚少。文学史家、评论家唐搜生前曾希望在研究李金...
[期刊论文] 作者:喻湘波, 张瑛,, 来源:科技经济市场 年份:2006
本文探讨了中国姚秦时期的佛经翻译大家鸠摩罗什的翻译理论及其译文特色。...
[期刊论文] 作者:谈宏慧,, 来源: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摩罗什的佛经翻译体现了译者个体接受的主体性和客体性,而其客体性突出体现在深受当时对译入文化的社会接受的影响。这种社会接受影响了鸠摩罗什佛经翻译的翻译目的、文本...
[期刊论文] 作者:唐江英, 来源:励耘学刊:语言卷 年份:2006
举几个连在一起的例子,说明鸠摩罗什译经中的失误。这几个例子是:"是人相行不","菩萨云何为坏诸相","不取无相"。...
[期刊论文] 作者:段榕,罗燕,, 来源: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06
不同于儒家文化制约着的传统文学的表达方式,海派作家施蛰存的《鸠摩罗什》致力用无意识理论采观照人生,解剖人性的沧桑。...
[期刊论文] 作者:李震,,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2006
摩罗诗力说》是中国第一篇站在种族文化、世界文学和现代哲学的高度,且又能从变革中的中国历史文化语境出发,探讨诗学,并探讨传统诗学的现代转型的文章,因而是中国现代诗学...
[期刊论文] 作者:张淼, 刘辉萍,, 来源:新疆社会科学 年份:2006
摩罗什的大乘般若思想主要表现在“非有非无”的般若中观思维方式、禅智并重的修行方法、“无常”与“无我”的宗教世界观,在这三方面表现出与中土僧人慧远具有不同的佛学...
[期刊论文] 作者:摩罗,,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 年份:2006
我们对于人类生命的错误态度公元1056年.苏洵护送日后跟他一起名垂千古的两个儿子来到京都开封赶考。苏轼苏辙同登科甲,为自己的锦绣前程找到了最光彩的起点。年近五旬的老父也......
[期刊论文] 作者:蒋泥,,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 年份:2006
近年来,文化界涌起一股潮,将共和国前30年内的一些材料陆续曝光,让我们后人擦一擦眼睛,看看过去——对于这个过去,我们这代人只从数字上模模糊糊地感知,由于它们不痛不痒,也就轻......
[期刊论文] 作者:李延江,,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 年份:2006
之后,鲁迅也从强国的角度,提出以摩罗诗警醒民众的“立人”主张,现代...
[期刊论文] 作者:韩少功, 来源:天涯 年份:2006
老朋友摩罗在信中更是说:我因这个专栏而更加喜欢贵刊,贵刊在当下文化格局中的地位,我认为也因此...
[期刊论文] 作者:龚贤,, 来源: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法华经》是我国佛教史上一部有重大影响的佛经,由后秦译经大师鸠摩罗什译出。《法华经》的譬喻较注意发挥说理例证的作用,篇幅相对较长,在铺陈故事情节方面特色独具,在众多...
[期刊论文] 作者:任春厚,,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青年鲁迅之所以热情评介以拜伦、雪莱为代表的摩罗诗派,是因为他推崇该诗派的抗争精神,并欲借此精神唤醒麻木的国民,冲破被传统诗教束缚的中国文坛,“别求新声于异邦”。这种抗争...
[期刊论文] 作者:林贤治,摩罗,, 来源:乡镇论坛 年份:2006
我每次回农村都有一种负罪感,虽然我在城里只是一般的市民,并没有过上富足的日子,但一回到农村就感觉自己在城里拥有的太多——我的老家是江西省都昌县鸣山乡万家湾村。我17...
[学位论文] 作者:谢氏映凤—释坚莲,, 来源: 年份:2006
直至印度大乘佛教学者鸠摩罗什大师来华,主持译...
[期刊论文] 作者:刘国辉,, 来源:美术之友 年份:2006
公元四世纪,鸠摩罗什翻译般若经,详译本(27卷本)为《大品般若》,略译本(十卷本)为《小品般若》,据说,小品之名由此而生焉。想来,文学小品、戏剧小品、音乐小品、乃至绘画小品的提汉都是...
[期刊论文] 作者:赵建军,,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2006
东晋时期,中观般若美学思想经鸠摩罗什、僧...
[期刊论文] 作者:张幼军,, 来源:语言研究 年份:2006
摩罗什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中“庄严”出现了46次,经过梵汉对勘,确认其意义有与现有解释相同的,也有少许不同的。这一对勘的结果表明,研...
[期刊论文] 作者:彭小燕, 来源:云梦学刊 年份:2006
青年鲁迅对“摩罗”精神的呼吁乃是对一种“反叛抗世”型生命存在范式的摄取,鲁迅冀望以这一生命范式去建立起自我生命与现实世界的创造性联系,去创造自我生命存在的独立价值。...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中文自修 年份:2006
拜伦(1788-1824),19世纪初叶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作为鲁迅先生大力推崇的“摩罗诗人”的代表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拜伦出生于伦敦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在剑桥读...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