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205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8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王荷英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7
作者研究了小鼠进行麻风杆菌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的效果。疫苗经皮内注射于小鼠右腹部或左足垫皮下。每只小鼠的剂量麻风杆菌疫苗是3106,卡介苗为1107。在接种疫苗28天后,用麻风杆菌的小鼠传代株由右后足垫进行攻击。在187天达平顶期时,每组用8只小鼠的右后足垫进......
[期刊论文] 作者:张德屏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7
为了进一步探讨瘤型麻风病人细胞免疫缺陷的情况,作者应用了定量检测方法进行了二硝基氯苯(DNCB)的体内试验和体外植物血凝素(PHA)诱发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共观察了31名墨西哥出生的瘤型麻风病人(临床分类为LL),其中21例组织学的进一步分类为LL(4例),LL或LI(3......
[期刊论文] 作者:张德屏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7
瘤型麻风病人对于皮肤擦伤引起的“非特异性”组织损伤的炎症反应过程中,其中性白细胞的聚集能力有缺陷,这一现象提示除了淋巴细胞介质的产生有缺陷之外,可能还有其他的因素。基于这一设想,作者进一步对瘤型麻风病人白细胞的趋化性及有关因素进行了研究。......
[期刊论文] 作者:张保如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7
磺胺吡啶或砜类药对疱疹样皮炎(DH)有显效,而对大疱性类天疱疮(BP)无效,常有助于鉴别这二种疾病。然而既往也曾报告个别BP病例用磺胺吡啶或氨苯砜有暂时的疗效。本文报告3例经组织学及免疫荧光检查确诊为BP的病例,用氨苯砜治疗有效。病例1:女,30岁。住院第二天,......
[期刊论文] 作者:叶顺章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7
鉴于鼠麻风杆菌在鼠足垫(MFP)细胞中成功的传代已维持5年以上,作者企图用MFP细胞作人麻风杆菌的细胞培养。首先研究了MFP细胞的吞菌作用。将麻风杆菌混悬于含10%小牛血清的Eagle基础培养基中,浓度为2107/毫升。将5毫升菌悬液标本接种于数个50毫升培养瓶的单层生......
[期刊论文] 作者:张国成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8
作者曾介绍应用多条浅肌腱作腱环修复麻风爪形指(Shah, 1984).但在麻风患者中,将所有浅肌腱都用来作腱环,会使握力下降.许多作了Stites-Bunnell手术的患者都主诉手无力.所以,根据以下几点,作者又设计了"一个浅肌腱分作四个腱环的手术".......
[期刊论文] 作者:李文忠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8
作者报道一例非活动性瘤型麻风患者在单用氨苯砜治疗时发生了临床和细菌学复发,鼠足垫药物敏感试验证实对氯苯吩嗪(B663)和氨苯砜均耐药.患者男性,南印度人,1956年(19岁)诊断为瘤型麻风,开始用油剂氨苯砜500mg每周2次注射共5年.然后口服氨苯砜300mg每周2次共1年......
[期刊论文] 作者:陈祥生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0
本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8只麻风分支杆菌实验接种的黑长尾猴的血清抗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AM)IgG和IgM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8只接种猴中,5只发生瘤型(LL)麻风,其中3只在接种后的4~6个月,1只在10个月和1只在26个月出现临床症状;2只发生少菌型(未......
[期刊论文] 作者:陈祥生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1
本文对100例(男性73例,女性27例,年龄为10~73岁)既往未治多菌型(BB10例,BL45例,LL45例)麻风病人的血清学反应进行了研究,其目的是(1)了解患者对1种蛋白抗原和两种碳水化合物抗原的不同反应状况;(2)在MB病人中对3种抗原的血清学反应与临床参数进行比较;(3)确定抗......
[期刊论文] 作者:陈祥生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2
为了探讨有关循环抗原和抗体与临床意义间的关系,在菲律宾宿务的伍德麻风研究中心对进行药物试验的病人进行了持续性研究。药物试验包括1971~1976年开展的“利福平试验”和1979~1986年开展的“联合化疗试验”。......
[期刊论文] 作者:陈祥生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1
作者应用ELISA方法对纽约地区接受治疗的麻风病人血清抗酚糖脂-1(PGL-1)、抗合成的PGL-1类似物(ND-BSA)和抗来自结核分支杆菌的脂阿拉伯苷露聚糖(LAM)抗体进行了检测.对三组病人进行分析:第1组47例病人进行抗PGL-1脂质体持续性检测;第2组22例病人进行天然PGL-1......
[期刊论文] 作者:王荷英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8
鉴于Matsuo等曾假定透明质酸是麻风杆菌的一种主要营养物质以及抗坏血酸(维生素C)能抑制麻风杆菌的β-葡萄糖醛酸甙酶。从而干扰对这种物质的利用,因此作者用鼠足垫感染模型研究了抗坏血酸对麻风杆菌繁殖的影响。麻风杆菌来自新近诊断的未经治疗的瘤型病人皮肤......
[期刊论文] 作者:季拜华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8
以前不少作者注意到冷对于麻风皮肤损害的影响。1956年Binford根据麻风杆菌在人体浅表和凉的组织中生长最好的观点,提出在实验动物的较冷部位进行接种的建议。后来Shepard报道,麻风杆菌在鼠足垫中生长成功。1971年Kirchheimer等证实体温仅32°~35℃的九带犰狳易......
[期刊论文] 作者:王荷英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8
自从鼠足垫实验方法建立以来,研究者过分强调了实验室结果。在临床的应用导致麻风领域中某些不良后果。例如:1.认为所有非完整染色麻风杆菌都是死菌;2.认为鼠足垫阴性结果表明麻风杆菌在小鼠中没有生长。前者造成在有效抗麻风药物B663临床应用一年后出现假耐药,......
[期刊论文] 作者:阮希元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9
1963年,Wade所描述的瘤型麻风的组织样变种(Histoid variety),现已为临床病理学所确定。有争论的问题是组织样麻风瘤的致病原因。本文报告8例组织样麻风瘤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研究结果。这8例病人均为瘤型。男5例、女3例;年龄18~40岁;病期4个月~15年。临床检查发现......
[期刊论文] 作者:凌绍贤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8
麻风杆菌是专性细胞内寄生菌,以往多认为从人体排出后迅速死亡。因此,麻风病的传染方式亦认为主要是通过皮肤直接接触。由于麻风杆菌不能培养,故没有实验方法能复制其天然过程和考核杆菌从人体排出后的生活力。......
[期刊论文] 作者:叶顺章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8
组织培养提供了在控制条件下观察细胞生活过程的极好机会。神经鞘细胞肿瘤(例如听神经鞘瘤)提供了证实和研究试管中神经鞘细胞的吞噬活性以及它和分枝杆菌相互关系的理想材料。本文报告了神经鞘细胞在试管内的培养特性和细胞吞噬活性。......
[期刊论文] 作者:徐文严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9
封闭性粉刺被认为是炎症性痤疮的“定时炸弹”,一旦粉刺内容物溢出,可使其周围的真皮引起急性炎症反应――痤疮损害。痤疮发病机理的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简称FFA)学说认为粉刺中的皮脂,特别是其中的FFA部分,是真皮中旨起炎症反应的主要刺激物。......
[期刊论文] 作者:强能贤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8
对未接受全身性治疗至少2个月的13例蕈样肉芽肿(MF)中,患者(按VonScott's分类7例为Ⅱ期、6例为Ⅲ-Ⅳ期)和Szary's综合征患者(认为是MF的-种变型),用与绵羊红细胞自然玫瑰花?形成法和表面带免疫球蛋白的淋巴细胞荧光素标记法分别检测了其周围血液中的T和B细胞,并......
[期刊论文] 作者:阮希元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9
一般认为,麻风是一种皮肤病,伴有周围神经受累的倾向。但网状内皮系统经常受累是众所周知的。其中骨髓受累而影响造血。许多麻风科医生都有这样的印象:麻风病人常有贫血。如同结核病一样,慢性感染本身和叶酸盐不足均可致成贫血。......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