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注射纯粉刺成分后体内炎症反应的评价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me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封闭性粉刺被认为是炎症性痤疮的“定时炸弹”,一旦粉刺内容物溢出,可使其周围的真皮引起急性炎症反应――痤疮损害。痤疮发病机理的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简称FFA)学说认为粉刺中的皮脂,特别是其中的FFA部分,是真皮中旨起炎症反应的主要刺激物。

其他文献
多年前Dharmendra证实瘤型麻风几乎都发生于麻风菌素晚期反应阴性的个体中。这些人由于对麻风杆菌的免疫状态低下,因此不能清除在体内加速繁殖的麻风杆菌。随着麻风杆菌数量的增加,杆菌或其产物不断地被释放到血流而引起ENL。
期刊
Melkersson-Rosenthal综合征的主要特征为反复面部水肿、面部瘫痪和阴囊舌。其病因尚不清楚,典型的组织学为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口面部肉芽肿病则包括一系列病谱。目前无满意疗法,仅为对症处理,局部外用和系统性皮质类固醇比较有效。
维生素D3类似物包括钙泊三醇、骨化三醇、他骨化醇等,它已经成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常规外用药物。其作用机理包括:①对维生素D3受体VDR有很高的亲和力,但与其它配体亦可发生相互反应,VDR与维甲酸-X受体形成异二聚体亦已被证明。它还能促进Ca++进入细胞,因此可能调节多种型的细胞。②抑制角朊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正常分化。③抗炎作用。维生素D3类似物抑制IL-1介导的T细胞增殖从而抑制IL-2,IL-6
在丹毒的临床发展过程中,皮肤改变导致坏疽和溃疡,这种情况称之为坏死性筋膜炎。本病具有与丹毒不同的特殊的临床发展过程,曾报告为溶血性链球菌性坏疽、链球菌性坏疽和坏疽性丹毒。作者对8例坏死性筋膜炎病人(男6、女2,平均年龄52岁)和22例丹毒病人(男12、女10,平均年龄59岁)的临床发展过程进行了比较。丹毒的诊断标准为发热、皮肤显现限局性红斑伴有水肿和疼痛;有些病例也见有瘀斑;大多数病人在发热1天后
在过去4年中,作者看到15例相似的小腿下端大疱性皮疹的病人,伴有小腿动脉和静脉机能不全。在资料中未见完全相同的病例,因而作者认为值得作一简短总结。病例Ⅰ一个心脏硬化的84岁妇女,患小腿静脉性溃疡和湿疹30年,无小腿血栓形成史。住院时用1%次醋酸铝湿敷治疗。
期刊
作者试用维生素甲酸治疗6例掌?角化病(3例遗传型、3例后天型)及1例大汗腺性痒疹(Fox-Fordyce病),皮损外用0.05%维生素甲酸霜每日早晚各一次,不加封包。大汗腺性痒疹病例每日外用一次。试用期为5周到4个月不等,未见进步,但3例病人发生了合并症。二例为遗传性角化病,其一在14周后在治疗部位出现了相当急剧的瘙痒和红斑,另一例于治疗7周后在手、足、大腿内侧和面部发生了急性水疱性湿疹。一例大汗
期刊
人类和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许多研究表明,此病特有的体液性自身免疫的存在与体外T细胞功能抑制相平行。在许多SLE患者中T细胞功能的缺陷继发于抗原呈递细胞(APC)的功能缺陷。
皮肤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CLV)是红斑狼疮(LE)的一种非特异性表现,见于部分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患者.为评估SCLE患者中CLV的发生率,了解这部分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疗效及预后,作者对1980~1995年间de la Princesa医院所有就诊的SCLE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众所公认,面部蝶形红斑是全身性红斑性狼疮在诊断上的主要症状之一。但是,本病的许多其他皮肤表现,对于诊断、预后及治疗的意义,尚多未明。皮肤是全身血管、结缔组织反应器官之一。全身性红斑性狼疮的皮肤症状,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多发性浆液性炎症表现,如面部红斑、全身各处的红斑和脱发。另一类是血管炎性表现,如皮肤血管炎、紫癜、网状红斑、肢端动脉痉挛现象等。现将本病的各种皮肤症状对于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意
期刊
女,56岁。10年来面部、颈部、躯干和上肢逐渐出现皮损,主要为紫红色丘疹,颇似毛细血管扩张,但手掌无损害。躯干和上肢的丘疹相互融合成弥漫性斑片,轻度角化过度,无正常皮肤间隔。从未发现面部有阵发性的血管舒缩现象。足底无充血性变化。近2年来出现三尖瓣闭锁不全、心力衰竭和肺动脉高压,最近发现肝肿大、下肢浮肿和腹水。尿5-羟吲哚醋酸175毫克/24小时(正常值1.7~12.1毫克/24小时)。此试验结果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