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1050秒,为你在102,283,347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212,067篇文章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肖菁, 来源:中国工会财会 年份:2003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年幼聪慧,自恃才高,尝贴春联于门:“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有老者见之,惜其年幼孟浪,特持古籍往访。书中不少难字僻字,苏轼未曾见过,一时羞...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学术动态(北京) 年份:2003
[期刊论文] 作者:散木,,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 年份:2003
鲁迅一向是关注人的解放事业的.他不能容忍各种名义之下的专制和压迫,他一生都致力于反对人的奴化.对新生的苏联、对苏联文学,他倾注了热望.当反动派惊呼着“洪水猛兽”来了...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太空探索 年份:2003
[期刊论文] 作者:陈小龙,许亚青,等, 来源:数字财富 年份:2003
[期刊论文] 作者:孙东海, 来源:决策咨询(安徽) 年份:2003
苏南浓缩了江苏之精华。江苏的创新、意志、潜力尽现其中。但,苏南的红火却反衬出苏中的平静、苏北的沉默。一江之隔,两种景象:江南,工业社会;江北,农业社会。这是江苏发展中...
[期刊论文] 作者:李铁生,, 来源:内蒙古金融研究 年份:2003
1917年俄历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推翻了克伦斯基政府,宣布"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经过3年残酷的国内战争,红军终于在1920年11月将最后一个白匪将军——...
[期刊论文] 作者:本刊编辑部\\\\r\\\\r\\\\r\\\\r\\\\r\\\\r\\\\r\\\\r\\\\r\\\\n,孙东海\\\\r\\\\r\\\\r\\\\r\\\\r\\\\r\\\\r\\\\r\\\\r\\\\n,夏仕应, 来源:安徽决策咨询 年份:2003
苏南浓缩了江苏之精华。江苏的创新、意志、潜力尽现其中。但,苏南的红火却反衬出苏中的平静、苏北的沉默。一江之隔,两种景象:江南,工业社会;江北,农业社会。这是江苏发展中...
[期刊论文] 作者:吴本和, 来源:集邮博览 年份:2003
我国收集和研究苏联邮票的人很多,成果也颇显著,但研究苏联普票者似乎寥寥可数。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普票图案单一,不如纪、特票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普票进口较少,收集难...
[期刊论文] 作者:高放,,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年份:2003
[期刊论文] 作者:于佰春, 来源:文史精华 年份:2003
2002年6月12日,一架俄航班机从哈尔滨起飞,直航俄罗斯远东哈巴罗夫斯克。机舱内6位须发银白、年近八旬的中国老人格外引入注目。这些从省、部、厅级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耄耋老...
[期刊论文] 作者:张建华, 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03
沙皇俄国遗留给苏联的民族问题是一份沉重的历史遗产。苏联的成立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列宁的民族平等、自愿和民族自决的原则。1924年颁布的苏联宪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
[期刊论文] 作者:拉里萨·戈里亚切娃,杨俊, 来源:编译参考 年份:2003
[期刊论文] 作者:于佰春,, 来源:百年潮 年份:2003
2002年6月12日,一架俄航班机从哈尔滨起飞,直航俄罗斯远东哈巴罗夫斯克(伯力)。机仓内6位须发银白,年近八旬的中国老人格外引人注目。这些从省、部、厅级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耄...
[期刊论文] 作者:牧惠,, 来源:杂文选刊 年份:2003
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鲁迅称之为“中国脊梁”式的人物。如“文革”中涌现出来的遇罗克、张志新等,他们护持真理、不屈呐喊,痛斥林彪、“四人帮”法西斯专政罪行,后来一...
[期刊论文] 作者:魏史言,, 来源:党史纵横 年份:2003
1949年12月毛泽东出访苏联,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访问,非同寻常.目的主要有三:一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签订新约,用法律形式把中苏两国...
[期刊论文] 作者:杨恕,,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年份:2003
苏联解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包括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失败和联邦制国家解体两个方面,即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混淆。苏联法律只给予联邦成员自由脱离的权...
[期刊论文] 作者:于洪君, 来源:当代世界 年份:2003
1991年12月8日,原苏联的三位政治家在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丛林举行会晤,决定解散苏联.此次会晤没有留下原始记录,也没有拍摄任何影像资料....
[期刊论文] 作者:刘子靖,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美国是朝鲜战争的罪魁祸首,但作为名义中立国的苏联与这场战争的源起,也有着重大干系。战争期间,苏联在道义上和物质上援助中国军队抗美援朝的同时,军事上则采取了消极的不卷...
[期刊论文] 作者:谭德峰, 来源: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3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