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论文] 作者:唐东辉,,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17
朱子、阳明、牟宗三对《孟子》"尽心知性"章都有详尽的论述。朱子是知行相须的《大学》解,以尽心知性为知,存心养性为行,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为智之尽、仁之至,其失在从认知角...
[其他论文] 作者:董建业,, 来源:黑龙江史志 年份:2017
一、关于格物的定义比较(一)朱子对格物的定义朱子与阳明格物观的比较,首先要从定义入手。朱熹认为: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1)格物者,格,尽也......
[其他论文] 作者:向世陵,,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的两分是宋明时期流行的做法,德性之知不萌于闻见则是自张载、二程开始的代表性观点,目的在于维护德性的先天必然性。朱子希望沟通闻见与德性、人心与物理...
[其他论文] 作者:刘登鼎,, 来源: 年份:2011
《大学》一书,本是《礼记》中之一篇,儒者之所作也。东汉郑玄为之作注,唐代孔颖达本郑注而为之作疏。南宋朱子,以为《大学》有错佚,于是本二程改本,作《大学章句》以阐发之。...
[其他论文] 作者:高晓梦,, 来源:学理论 年份:2014
"格物致知"作为"三纲八目"中的重要概念,源出于《大学》。二程训"格"为"至",程颐认为心物在格的过程中深融为一,而在程颐看来,格致不外乎"穷理"而已。朱熹和王阳明也将《大学》纳入自己......
[其他论文] 作者:陈力祥, 颜小梅,, 来源:宁夏社会科学 年份:2018
性情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讨论的重点之一,作为宋明理学的总结者的王船山,他的性情论框架是承宋明性情论而来,但又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在“四端性情”上,船山是王阳明“四端是性”而......
[其他论文] 作者:陈力祥,颜小梅,,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2017
格物致知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作为宋明理学的主流学派思想家朱熹和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彰显为向外和向内、体用和知行等方面的差异。船山从体用互贯角度消解了朱熹...
[其他论文] 作者:童馨儿,, 来源:家庭生活指南 年份:2014
同学聚会周末的时候,朱子阳要去参加...
[其他论文] 作者:孙钦香,, 来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大学》是宋明理学家们用力最深的文本之一。专以"明明德亲(新)民"关系的诠释而言,朱子遵从二程《大学》改本,主张"新民"说,并以"本末"论来阐述"明新"关系;王阳明主张恢复古...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