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2.4620秒,为你在102,293,330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676,131篇文章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年份:1994
西方近代的主体性哲学,主要是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上的,缺乏对主体的全面认识。本文认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第一个深入系统地探讨人的存在整体性和生动性的文本,其主体思想可...
[会议论文] 作者:,, 来源: 年份:2004
<正> 形而上学在近现代可谓命蹇时乖,几乎每一位哲学家都以批判前人的“形而上学”作为自己哲学的起点,尽管每个人对“形而上学”的理解都不一样。在这一片反形而上学的声浪...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复旦教育论坛 年份:2021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引起学界很大关注.新文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方面、很多层次,与哲学学科相...
[会议论文] 作者:,, 来源: 年份:2004
<正>尽管莱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1905-1995)的哲学声望在他60年代出版《总体与无限》之后,一直逐步上升,在欧洲取得很大的影响,但在美国一直迟至上个世纪90年代莱维纳斯...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7
列维纳斯的哲学以“面对他者之脸”著称,但其生存论的分析是围绕“家园”展开的。一方面,“家园”是逃避“存在自身”的庇护所,是从混沌的“源始环境”中分离出来的主要环节,...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文化纵横 年份:2020
在欧洲,一般讲授中国思想的课程都只在汉学系或者中国学系(China studies)开设.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近年来倡导“全球哲学”的理念,颇有前瞻地引进了“中国哲学”“印度哲学...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年份:2016
摘要:列维纳斯的哲学以“面对他者之脸”著称,但其生存论的分析却是围绕“家园”展开的。“家园”的居所一方面是脱离开“源始环境”,让“我”与自身在一起的“场所”;另一方面“家园”又是面对“他者”的最初处境,“家园”的女性特质与劳动本性使列维纳斯式的生存论分析别开生面。列维纳斯关于“家园”的生存论分析是对海德格尔关于“此在”“无家可归”的批驳。人们在重视列维纳斯所刻画的“他者”的同时,却常常遗忘了他所描...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文化纵横 年份:2009
从西方经典走向中国经典    究竟怎么来读中国的经典,我实在是没有什么资格来谈这个话题。自认读西学已经有二十来年的时间,而开始系统地看中国经典却只是近年的事。如果非要说些什么话,也只是一个仰慕者的门外感受而已。  研究西学的人怎么开始转而读中国的书?说起这还是有点故事的。大约八年前,每周几个朋友都会在一起念书,开始念的是西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腊的悲剧喜剧、奥古斯丁等等。在念的时候,也特别喜欢...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本文试图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论述本世纪著名的犹太思想家马丁·布伯思想的独到之处。马丁·布伯从犹太思想传统出发,对近代西方哲学进行了批判。传统的本体论思想倚重实...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文科版) 年份:1995
“私人语言”问题表面上似乎无关哲学宗旨,是个冷僻的问题,其实它是一个涉及深层哲学观念的概念,是一个得到了近现代哲学广泛默认的概念。维根斯坦揭露出这一点,并否定私人语...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正>康德、黑格尔及克尔凯郭尔都努力从道德哲学的视角来探讨婚姻问题。康德强调婚姻是平等理性人之间的契约,而法的精神在于尊重;黑格尔则认为婚姻属于伦理而非法的范畴,为...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 年份:2007
莱维纳斯的“爱欲现象学”在《总体与无限》一书中究竟占据怎样一种地位,似乎不甚明朗,甚至有学者认为是信手之作。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莱维纳斯思想不可或缺。而且“...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我们总是从世俗的角度去理解近代的政治哲学,事实上,在西方近代早期,宗教问题始终与政治问题纠缠在一起。本文以洛克的理性观为线索,探讨了洛克对理性与信仰、信仰与权力的看...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文化纵横 年份:2021
一百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科学与民主"的口号,国人将其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这场运动并不以复兴自己的古典文化为己任,而是显示出彻底否定传统的特征。这几乎代表了百年来中国人的基本自我定位:抛弃旧传统,迎接新文化。无论迎接哪一种新文化,否定自身传统是一个共同前提。一百年过去了,世界有了极大变化,中国也发生了重大转折,五四主题似乎仍未完成,文化传统也难彻底抛弃。重新定位自己,才能有鲜明形...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文化纵横 年份:2004
寄情山水"以形媚道",是传统中国人实现"天人合一"之境的精神进路,这种万物与我唯一的认知取向也是支撑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核心价值。然而如同本栏目的两篇文章所述,源自西方的...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份:2020
在一个文化自信的时代,人们热衷于谈论中国文化的当代形式,热闹的形式似乎很多,也都很需要。但如果不限于从外在的、要素的、技术的方式理解中国文化,就要问中国文化的实质及...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2021
对于人类共同的普遍关切,不同的语言世界会有不同的本源性思想资源加以回应.建基于汉语之上的哲学理应深入思考在此语言世界中所形成的普遍关切.不少学者开始使用“汉语哲学”这个概念,并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与“中国哲学”不同的范式与概念.“汉语哲学”问题的提出与表达直接涉及汉语世界的精神结构、汉语概念的构成以及汉语本身的特质与规律.“汉语哲学”建立在“迂回”他者的自我省思之上,而这需要将“西方哲学”的“普遍性”重置为“他者”才能完成.这是一种哲学上的“范式转换”.在这个意义上,从普遍性问题、本源性思想、规范性建构三个层...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五四”与新文化运动由于某种政治或历史的机缘一直被放在一起来说,事实上中间还是有一定区隔。“五四运动”是由政治事件激发起的知识分子革命;运动前夕,一种新思想的大潮...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书城 年份:2020
大多数中国人讲到“家”,感觉都会非常复杂。一方面大家对“家”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似乎很亲切,国家、家园、大家,我们习惯以“天下一家”的方式来理解整个世界;另外一方面,大家又觉得在现代世界讲“家”,有一种沉重感,有一种遥远感。有次做讲座,有听众甚至认为“家”这个话题,太过陈腐。因此在现代世界,究竟如何来理解“家”,就变成了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话题。尤其在哲学领域,哲学家们讨论人类、国家、社会、各种组织或共...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0
笔者写的上一本著作是关于列维纳斯的,按研究的范畴基本属于当代法国哲学的研究,因为列维纳斯的犹太人身份以及他关于塔木德解读的著作,在当代犹太哲学的研究中也常能看到他...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