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385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陈官芝,,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2013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有效实施新课改的重要课题。为有效提高地理课教学的有效性,地理教师必须从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课后反思等方面寻找地理课的出路。...
[会议论文] 作者:陈官芝,, 来源: 年份:2004
凝集素样序列基因家族(agglutinin-like sequence,ALS),包含8个ALS基因,编码白念珠菌细胞壁表面大分子糖蛋白,近年采用单个基因敲除法已证实有几种ALS编码的蛋白有粘附功...
[期刊论文] 作者:陈官芝,, 来源: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年份:2016
药疹是指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皮肤黏膜的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出现全身症状,累及内脏,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AIDS/HIV感染患者生存率逐年提高的同时,其治疗中常用药...
[期刊论文] 作者:陈官芝,, 来源:新课程(中旬) 年份:2013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中生学习能力强,适应性强,现行的高中...
[期刊论文] 作者:陈官芝,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年份:2002
[期刊论文] 作者:陈官芝, 来源: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年份:1999
糠秕马拉色菌为一种依赖脂质的双相真菌,按其酵母形态的不同分为卵圆型糠秕孢子菌(芽孢颈部宽的)、圆型糠秕孢子菌(芽孢颈部窄的)及椭圆型糠秕孢子菌。此外,糠秕马拉色菌还...
[期刊论文] 作者:陈官芝,刘维达, 来源:青岛医药卫生 年份:2000
由丝状真菌引起的人类感染日益多见。研究其致病的分子机制及进行基因诊断就需要获取高质稳定的DNA分子。丝状真菌的生长周期、菌丝形态、孢壁成分等均与酵母样真菌有相当差...
[期刊论文] 作者:张北川,陈官芝, 来源: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年份:1995
80年代中后期,第二代抗组胺药-外周H1受体拮抗剂相继问世。其中仙特敏是既能抑制组按介导的早期过敏反应,又能抑制嗜酸粒细胞及嗜碱粒细胞引起的后期过敏反应的唯一抗组按药,大量实验......
[期刊论文] 作者:陈官芝,张北川, 来源:临床皮肤科杂志 年份:1995
报告1例罕见的慢性苔藓样角化病,患者女性70岁。躯干、上肢发生角化性丘疹,部分皮疹排列成线状,伴口腔粘膜糜烂。组织病理变化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不规则肥厚与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笥......
[期刊论文] 作者:陈官芝,张北川, 来源: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年份:2000
穆瑞五 (1 898.1 2~ 1 979.1 0 ) ,男 ,汉族 ,北京市人 ,著名皮肤性病学专家 ,一级教授。1 92 5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 ,毕业后留校任医师助教。1 92 9年赴瑞士留学 ,在苏黎士大...
[期刊论文] 作者:陈官芝,张北川, 来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3
患者男,43岁,1990年11月2日就诊。10年前患者发现龟头有2处约绿豆至黄豆大的淡红色斑,无自觉症状,未予治疗。近5年渐变为褐色,病程中皮损未破溃、无鳞屑、无增大及周边反复...
[会议论文] 作者:陈官芝,武爽, 来源: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 年份:2009
[期刊论文] 作者:陈官芝,刘维达,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年份:2000
由曲霉、毛霉、镰刀菌、青霉等丝状真菌引起的人类感染日益多见.研究丝状真菌致病的分子机制以及进行临床快速基因诊断已成为热点.而这些工作的前提就是获取足量高质稳定的供分析用的DNA分子.丝状真菌的生长周期、菌丝形态、孢壁成分等均与酵母样真菌有相当差别......
[期刊论文] 作者:史同新,陈官芝, 来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7
[期刊论文] 作者:陈官芝,符美华, 来源:临床皮肤科杂志 年份:2000
为探讨和评价PCR技术在检测和鉴定病原真菌方面的作用,重点是引物的选择。首先比较了来自rDNA基因序列的通用引物的通用性,并用3对种特异性引物进行2次套式扩增。结果表明3对通用引物均能......
[期刊论文] 作者:郑晓丽,陈官芝,刘维达, 来源:中国真菌学杂志 年份:2020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及艾滋病发病人数增多,机会致病真菌感染日趋上升,以致抗真菌药应用更为广泛。常用抗真菌药物主要包括多烯类、唑类、...
[会议论文] 作者:陈官芝,葛红芬, 来源: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 年份:2012
[会议论文] 作者:陈官芝;王丽欣;, 来源:山东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 年份:2011
本实验选取ALS4和ALS9基因为研究对象,检测ALS基因mRNA在白念珠菌不同生物状态的表达水平。探索ALS基因在菌相转换以及生物膜形成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选用白念珠菌标准株3...
[期刊论文] 作者:郑晓丽,史冬梅,陈官芝, 来源: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年份:2017
乳杆菌和白念珠菌均为人体常见寄生菌,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抑制.乳杆菌可通过细胞间相互接触及其分泌的代谢产物作用于白念珠菌,而同时白念珠菌又可拮抗乳杆菌对其的抑制作用...
[期刊论文] 作者:葛红芬,陈官芝,, 来源:临床皮肤科杂志 年份:2015
报告1例典型的鼻脑毛霉病。患者男,35岁。口干多饮伴消瘦2年余,左侧面部肿胀20 d。皮肤科检查:患者左侧面部大面积暗紫色组织肿胀,左眼下睑、左侧鼻翼及左眶下皮肤红肿破溃及...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