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892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2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郭庆财,, 来源: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1
南宋乾、淳之际的浙东学者大多兼擅经史文章,他们对儒家之"道"的理解与朱熹等理学家相比显得平实,对文道关系的理解也较为通达,对南宋以来的重道轻文思想具有纠偏意义。吕祖谦......
[期刊论文] 作者:郭庆财,,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2011
在戏曲创作和改编中,冯梦龙都大量采用了双线平行叙事结构。冯梦龙深谙剪裁之法,认为传奇贵"奇",不能"太直遂",又认为"凡传奇最忌支离"。而欲使情节错综变化又不显芜杂,双线...
[期刊论文] 作者:郭庆财,, 来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7
叶适论诗,主张“德艺兼成”,他将《诗经》作为“诗德”的典范,而以唐诗为“诗艺”的楷模。叶适所尊崇的《诗经》的“中和”风度和藉物寓意手法,可以作为诗歌的两个审美标准,而四灵......
[期刊论文] 作者:郭庆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年份:2004
南宋"浙东学派"以陈傅良、叶适、吕祖谦、陈亮为核心人物,他们又都是散文大家,因而又构成了浙东散文创作群。从缘起来看,陈傅良、吕祖谦等人曾有科举文教学的经历。这既有利...
[期刊论文] 作者:郭庆财,,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2014
叶适兼擅经史文章之学,他摒弃了经、史、文三者的人为分界,而注意到三者在语言层面具有根本的相通性,三者的分疏乃是"言"裂变的结果:"言"以三代语言文字为典范,具有政治实践...
[期刊论文] 作者:郭庆财,, 来源: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比兴"是我国古代诗学批评中一个重要而多歧的范畴。汉代经学家论"比兴"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功利色彩,在郑玄那里,譬喻而兼美刺乃是"比兴"的意义所在。刘勰的《文心雕龙·比兴...
[期刊论文] 作者:郭庆财, 来源: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0
朱、陆之辩是思想史上的重大问题。与前人“德性/问学”或“实践/知识”的二分化认识不同,朱陆之异的根本在经典阐释思想的差异,尤其是阐释过程的相逆,而“文义”能否作为阐...
[期刊论文] 作者:郭庆财,,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2004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Back to yield...
[期刊论文] 作者:郭庆财,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0
“心”“意”是杨简思想中最核心的范畴。杨简以“不起意”为宗,抛弃了陆九渊“发明本心”之后的修养工夫,只剩下切己自反一节,以自觉为本心。心灵自觉的体验影响于杨简诗歌,...
[期刊论文] 作者:郭庆财,, 来源:北方论丛 年份:2013
两宋之际,随着元祐学术解禁,曾因意气而起的蜀洛党争已经消歇,双方力量也发生重大变化:苏门学统的涣散与程氏学统的传衍和加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与苏学"尽个性"和"恭己无...
[期刊论文] 作者:郭庆财,, 来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宋高宗一朝,大量官员因罪而遭遇贬谪,而赦宥人数亦多,总体呈现出谪叙不常、前宽后紧的趋向。谪宦在北归途中常跼蹙于家乡与朝廷之间,困心衡虑,表现出强烈的归乡之愿和畏祸心...
[期刊论文] 作者:郭庆财,,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2013
宋代刑法对海南谪宦既有严格的监管制度,又有相应的恩宥制度,因此大多海南谪宦有2次渡海经历。海峡造成亲情、友情、讯息的阻隔,自然环境、风土民情的巨大差异,而且惊险的渡...
[期刊论文] 作者:郭庆财, 来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牟宗三继承了明道、象山、阳明的反身逆觉以证本体的路子,将心的自觉视为人类摆脱物化状态的关键,因而反对叶适的"物本"说。叶适在"物本"说基础上建构的外王哲学,以"皇极"为中心,以......
[期刊论文] 作者:郭庆财, 来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惠洪倡导“文字禅”,认为语言文字是接引习禅衲子的必要工具。作为临济传人,惠洪推崇临济义玄提出的“三玄三要”,将其同禅门“活句”联系起来,并认为石头、曹洞、汾阳、云门这些......
[期刊论文] 作者:郭庆财,, 来源: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章从宇宙化生、性情、卦爻三方面对苏轼、程颐的《易》学动静观作了比较,揭示了理学和庄玄之学两种解《易》思想的差异。关于宇宙化生,苏、程皆承认阴阳之“动”生出万物,而程......
[期刊论文] 作者:郭庆财,, 来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冯梦龙的学问之途,历经了由“举子事业”向“圣贤事业”的转向。冯梦龙大半生都在为科举奔忙,其科举教育以《春秋》文法之学为中心,带有极强的功利色彩,体现了科举应试教育同儒学......
[期刊论文] 作者:郭庆财,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朱熹秉承程颐的为学之训,主张“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进其知”,不但重视致知进学,也重视涵养本原,希图在求知和明善之间架设一道桥梁,合内外之道。相较而言,吕祖谦的心性之学和文史之......
[期刊论文] 作者:郭庆财,, 来源: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章学诚在刘歆《七略》“诸子出于王官”说的基础上,指出三代之学的特点是官师治教合一,六艺之学亦出于王官,切于世用。这与后世儒者专奉六艺以为经、由名物训诂以求道是对立的。......
[期刊论文] 作者:郭庆财,, 来源:阴山学刊 年份:2009
“永嘉文体”是盛行于南宋乾、淳时期的科场程文体式。开创者陈傅良以及吕祖谦等浙东士人在科场中的成功,使“永嘉文体”大盛,其程文作品被奉为范文在士子间流传,使科举文风趋于......
[期刊论文] 作者:郭庆财,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朱熹与张栻、林用中在乾道三年的南岳酬唱之后,有一个禁诗之约,旋又解禁,体现了朱熹作诗与学道的矛盾态度,并带有“中和”思想转变的印记:其“中和旧说”以性为未发、心为己发......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