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8705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蒋锡武,, 来源:中国京剧 年份:2004
我爱听杨宝森,可从来没看过杨。五十年代中杨来武汉演出时,我才刚刚上小学。以此"资历"来谈杨,恐贻笑大方。是故,我只能从"听"的角度来谈谈对杨的感受、理解和认识。如...
[期刊论文] 作者:蒋锡武,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6
著名作家鲁彦周谈他游汉堡时,“看不到现代派的踪迹,传统手法和传统风格仍然占着统治地位”,“耳闻目见的都是传统”,便发问道:“现代派到哪儿去了?”因此他又想到日内瓦、列...
[期刊论文] 作者:蒋锡武,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91
说起眼下京剧的“阴盛阳衰”,人们多以老生后起乏人为例。事实上,武生,特别是大武生人才的匮乏亦足以堪忧。这不是说近些年来我们没有培养多少武生演员,而是说能“演戏...
[期刊论文] 作者:蒋锡武,, 来源:中华戏曲 年份:2001
京剧表演是以歌舞为载体表情达意的诗化艺术。它是表演者在写意、虚拟的美学原则下及表现方法中,运用程式技巧,将所饰的人物当众表演出来,并在与观众相互交流的过程中,...
[期刊论文] 作者:蒋锡武,,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 年份:2007
京剧研究,据我所见。有不少是在非京剧专业工作者那里展开的;而他们的研究,或广度,或深度,则不时多有超出我们这些专业工作者的情形。这一方面,大约因京剧艺术本身即是很...
[期刊论文] 作者:蒋锡武,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1
记得小的时侯,家里戏曲读物不少,像《戏考大全》、《国剧唱词大观》、《高亭公司唱片戏考大全》等,都是喜欢京剧的父亲置备的,我听着唱片,也总要拿来翻翻,尽管最初还认识不了...
[期刊论文] 作者:蒋锡武,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3
一“一旦形成,即为过去”,这是西方的一个观念,意思是无论什么事物只要它“形成”了,即成为了“它”自身,便也就成为了历史,成为了“过去”之物。其实中国人也有类似的说法,...
[期刊论文] 作者:蒋锡武,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1996
【正】“有意味的形式”,这个克莱夫·贝尔的著名美学命题,换做中国话说,不妨视作是关于形神关系的一种西方表述:所谓“意味”,就是“神”;“有意味的形式”,就是“形神...
[期刊论文] 作者:蒋锡武,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1991
一在一个艺术多元的时代,在一个各类艺术相互碰撞、相互寻找对方的世界,确证认同自身倒更有可能成为一种意义——寻找对方不是为了失去自我,而是相反。一般说来。艺术,既可以在作为审美客体的自身的分析中探求自身,也可以从其对象即审美主体的剖析里找到自身,亦......
[期刊论文] 作者:蒋锡武,,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10
最近,上海京剧院青年女琴师周晓铭拜师武正豪,笔者有幸参加了拜师仪式,欣喜之余,生出一个想法——武正豪在杨(宝忠)派琴艺上的造诣,何以如此出色?其中原因,除了他功底扎实、技艺高超外......
[期刊论文] 作者:蒋锡武,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0
“犹记小楼在世,戏帘一扬,侧身而出,轻微地颤那么两三下,然后猛地把头向台口一转,眼睛一张,仿佛照亮了全场;双脚站定,又似安稳了大地,全身挺住连背旗也象塑就的,这时全园鸦...
[期刊论文] 作者:蒋锡武,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80
戏曲必须改革,这本来是文化大革命以前经过多次讨论并已趋于一致意见的问题,但现时又在一些报刊杂志上重新争鸣起来,似乎成了新的课题,这实在值得深思。 据说,对戏曲改...
[期刊论文] 作者:蒋锡武,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1996
京剧是一种写意的艺术,最为典型的可算"一桌二椅"了:一般情况下,它们是桌是椅,然须特殊之用时,它们又可以充作床、台、桥、山等等。在探究中国的戏曲舞台上何以会出现这样一种虚拟的、象征的、以......
[期刊论文] 作者:蒋锡武,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1995
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我国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周信芳对现代中国戏曲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们高尚昀艺德,精湛的技艺,令世人钦仰,有口皆碑,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梅、周二位大师在艺术实践中,追随时代步伐,锐意创新,精益求......
[期刊论文] 作者:蒋锡武,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1992
一 戏曲作为一种当众表演的艺术,包含有三个元素,即审美客体方面的剧本(作家)元素和表演(演员)元素,审美主体方面的观赏(观众)元素。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戏剧概念。但这并不是我所说的整元戏曲。只有当剧本、表演、观赏三者的内在机制活动处于相对和谐、平衡状态......
[期刊论文] 作者:蒋锡武,,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9
中国文化思想的思维特色使中国戏剧具有充分的模糊性。中国戏剧模糊思维表现在写意、虚拟程式三个相关层面上,从其具体特点分析,又可分为抽离、空白、随机、多义、泛指五个方面......
[期刊论文] 作者:蒋锡武,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1999
:现代化的新剧要创造,古典性之旧曲要保存,是百年来戏曲活动中两个不断变奏的主题。时至今日,旧戏虽历经冲击以至禁绝,然终未废除;新剧则反复实验探索,却仍未造出。在历史与时代的双......
[期刊论文] 作者:蒋锡武,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98
谭鑫培与中国古典戏曲的终结蒋锡武谭鑫培,用过去的话说,他是“伶界大王”;用今天的话讲,则应是表演艺术大师。总之,他是以扮演某种“角色”为己任的演员。今天我们纪念他,可说的话......
[会议论文] 作者:蒋锡武, 来源: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7
  本文分析介绍了杨宝森声腔艺术的特点与杨宝森艺术生涯各个时期的腔调的特点。介绍了杨派艺术的形成过程,并比较了同时期其他艺术家的不同。...
[期刊论文] 作者:蒋锡武,, 来源:中国京剧 年份:2004
一半是生不逢时,也许更应该说,大半在生不逢“地”,很遗憾的是从未见过台上的谭富英先生。当然,这不等于就没“看”过谭富英先生,更不等于没“听”过谭富英先生。关于这“看...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