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988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2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胡伟希, 来源: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年份:2004
"休闲"这个名词,容易遭致误解.人们通常以为,工作疲劳了,需要放下工作去休息,于是在休闲与休息之间划上了等号;也有人以为,工作是为了活得快乐,于是工作时拼命干,业余时间拼...
[期刊论文] 作者:胡伟希, 来源:学习论坛 年份:2004
中国传统的休闲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个体生命与心灵的和谐相处之道.中国的这种休闲哲学思想,在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正显示出...
[期刊论文] 作者:胡伟希,,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的分离固然代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却也给当代人类的道德生活造成新的困惑。因此,需要有一种超越这两种道德的新的道德——人文性道德。人文性道德不是...
[期刊论文] 作者:胡伟希,,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2008
关于何为形而上学的追问其实是一个形而上学思维的问题。在西方形而上学史上,对于形而上学的思考表现为两种类型:二分法思维与非二分法思维。康德与海德格尔分别为这两种思维...
[期刊论文] 作者:胡伟希,, 来源:教学与研究 年份:2007
本文以清末民初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哲学思想、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在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之参与社会政治变革的方式,是可以划...
[期刊论文] 作者:胡伟希,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96
本文将清华哲学系的新实在论派定义为狭义的清华学派,而将20—40年代清华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诸领域中的、以兼容会通中西文化创建中国现代文化的多元文化观为特征的学术文化...
[期刊论文] 作者:胡伟希,,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2002
运用精神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胡适思想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中国文化情结”。这种中国文化情结不仅与其少年时期接受的传统教育有关,而且为他后来“反叛”传统、走上“全......
[期刊论文] 作者:胡伟希,,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2008
进行中西哲学比较,进行任何哲学化而非哲学的思考,至少可以区分出两大传统: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经过海德格尔的整理与研究,西方哲学传统在长期的徘徊与歧出之后,应当返回到...
[期刊论文] 作者:胡伟希,, 来源:新视野 年份:2004
文章以“素质教育”为背景和线索,分析了“博雅教育”的原意、内容和方式。认为大学教育的目标不完全是向社会输送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这些任务社会上的一些技...
[期刊论文] 作者:胡伟希,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00
作为哲学人类学意义上的儒家生态学,其论述“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思想由以下五个基本观念组成:1.“天人合一”的本体论,它指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固然之理”;2.“赞天地之化育”的价值论......
[期刊论文] 作者:胡伟希, 来源:哲学研究 年份:2003
语言问题是 2 0世纪西方各派哲学都面对的重要问题 ,更是贯穿于整个英美分析哲学传统的核心问题。 2 0世纪英美分析哲学之空前地强调语言问题的重要 ,是同其重视知识论的传统...
[期刊论文] 作者:胡伟希,,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2011
在美的形而上学视域中,世界是以"一即一切"与"一切即一"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而幸福感则源于对世界的这种审美观照。由于审美观照方式不同,个体的幸福感也就不同:它们分属于酒神...
[期刊论文] 作者:胡伟希,, 来源:探索与争鸣 年份:1997
[期刊论文] 作者:胡伟希,,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对20世纪中国思想史研究进行方法论的反省,首先要认清的是:占据20世纪中国思想舞台的,主要是一种"行走的观念"。行走的观念具有强烈的干预社会与政治的现实品格,它强调观念服...
[期刊论文] 作者:胡伟希, 来源:湖南社会科学 年份:2003
一、中国哲学中的休闲观念休闲中的"休"字,我们今天理解为"休息";其实,从词源学上看,"休"指"人倚木而休",其最早的意思是"吉庆"、"美善"、"福禄"....
[期刊论文] 作者:胡伟希,,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人文学以探究人的超越精神性存在为依归,在研究宗旨上与通常的"人文科学"研究区分开来。人文学作为实践智慧,既是精神教化之学,亦是精神教化之道。中国哲学有悠长的精神教化传......
[期刊论文] 作者:胡伟希,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1994
一、梁漱溟的“人生三路向”说及其疑难在当代探讨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的学说中,梁漱演的思想是独树一帜的。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他宣称,中西印文体是世界......
[期刊论文] 作者:胡伟希,,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宗教之所以为人接受,在于它的悲悯品格。悲悯产生的原因在于:个体人有一种无可释怀的追求与那宇宙终极实在合一的宗教性形而上学冲动,在这种追求宗教性形而上学冲动的过程中,他深......
[期刊论文] 作者:胡伟希, 来源:新视野 年份:2003
本文在反思和追问什么是休闲的基础上,分析了休闲与生命的关系,认为休闲是生命的本真状态,是生命和生活自我完善的推进剂....
[期刊论文] 作者:胡伟希,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83
【正】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的思想不是向后倒退,而是继续向前发展。他把变法成功的希望从皇帝和少数当权官僚身上转到“开民智”和要求“民权”方面。 戊戌变法时期,梁启...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