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2.3215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夏中易,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从各方言专家的描写来看,散布于全国各地的客家话普遍有入声韵和入声调。根据语音学理论,文章认为,第一,客家话多数仍保留着入声韵,而不存在所谓“入声调”,一般只有阴平、阳...
[期刊论文] 作者:夏中易,,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通假字是指古书中的同音替代字,即用某字去表示另一个同音或音近字的字义。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其中,寤(疑母,鱼部)通牾(疑母,鱼部)。这类特殊的...
[期刊论文] 作者:夏中易, 来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本文对“古无去声说”以及“古无上声说”进行分析评论,指出“两说”在处理语料过程中与事实不符的现象,并运用现代音理,表明“两说”在调类归纳方法中的缺陷。本文在阐述上述问......
[期刊论文] 作者:夏中易,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入声"究竟是什么?它是一个调类,还是一个韵类,或者既是调类又是韵类,应当是讨论者必须清楚回答的基本问题.本文评论了众家在谈论"保留入声"问题中概念欠清的现象,认为在声调...
[期刊论文] 作者:夏中易,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目前的识字教学中,部首的名称较混乱。好些部首的现行名称,因受偏旁通俗名称的影响,侧重表面形式而不顾构字理据,因而,有误导学习者之弊。笔者以为,《现代汉语词典》的189部,...
[期刊论文] 作者:夏中易,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本文联系社会的发展、汉语言的演变,以及当今语言规范化的要求,就近体诗的格律,尤其是针对平仄和押韵问题,在时贤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继承和革新的具体内容及方法.本文...
[期刊论文] 作者:夏中易,,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在传统音韵学中,凡提到某一平声韵的时候,往往包括上声和去声,有时还包括入声,这就是所谓“举平以赅上去”和“举平以赅上去入”。 “举平以赅上去”的说法是正确的,这正如以...
[期刊论文] 作者:夏中易,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关于现代汉语的介词的性质及其用法,近年最为通行的说法是:介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词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
[期刊论文] 作者:夏中易,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古籍中 ,特别是先秦古籍中 ,词类活用的情况较多。近数十年的研究家一般认为 ,某类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 ,可以使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的这种语法功...
[期刊论文] 作者:夏中易,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期刊论文] 作者:夏中易,,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2007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之说,引起后世许多争议。通观专家们的诸多讨论,多以此“入”为四声之一,又兼韵的性质为基础,论其怎样地派入平上去三声。笔者以为,汉语言入声不是一种声......
[期刊论文] 作者:夏中易,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本文概述人声调不是独立调位的基础上.采纳汉语人声韵从上古至于今日一直朝着转阴的方向演变的观点,论证与之同步,人声韵音节声词逐步地靠拢处于同一调位中的其他变体,并最终与之......
[期刊论文] 作者:夏中易,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许多专书认为“人声”是一种以其“短”而独立存在的声调。“人声”和别的调类的区别凭借音长,别的调类相互间的区别凭借音高。换言之,平上去人四声有两套划分标准。那么,怎样证......
[期刊论文] 作者:夏中易,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音韵学中对入声性质的认识,至今主要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一,认为入声是汉语调类之一种,这种理论后来有所发展,认为入声是汉语调类兼韵类的语音现象;其二,认为入声只是汉语韵类之......
[期刊论文] 作者:夏中易,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本文主要针对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发音器官及其发音部位进行讨论.根据发音实际,指出这两组辅音的主动发音器官之一是舌叶,而非舌尖....
[期刊论文] 作者:夏中易,,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古人曾试图描写所谓“入声调”的调值,唐释处忠称“入声直而促”,明释真空称“入声短促急收藏。”后世专家多承之,分汉语声调为“促声调”和“舒声调”。由此,阐释汉语四声的性质......
[期刊论文] 作者:夏中易,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自沈约等提出了中古汉语的四声之后,不少音韵学家和文学家都广泛地应用这个结论,以为颠扑不破。音韵研究家更以中古四声——平、上、去、入为立足点,去探测上古汉语的声凋状...
[期刊论文] 作者:夏中易,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六书”是贯穿于《说文解字》全书的一个文字学基本理论。按戴震、段玉裁的说法,这个理论包括“体”和“用”两个方面。“体”的用意不在乎说明文字和语言间的关系,而...
[期刊论文] 作者:夏中易,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期刊论文] 作者:夏中易,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关于现代汉语的介词的性质及其用法,近年最为通行的说法是:介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词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