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807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学位论文] 作者:刘芊玥,, 来源:复旦大学 年份:2012
耽美小说作为网络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伴随着日本的动漫迷文化的大行其道,在当代中国的网络文学中独树一帜。耽美文化的参与者多为年轻女性,她们被称为“同人女”或“腐女”...
[期刊论文] 作者:刘芊玥,, 来源:新闻传播 年份:2014
本文从性别文化寓意和女性阅读空间两个角度出发,探讨耽美小说的实验性及其寓意给女性提供了怎样的阅读空间,由此勾连出这种阅读空间和女性自身的空间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含...
[期刊论文] 作者:刘芊玥,, 来源:理论界 年份:2014
"耽美"文学不等同于同性恋文学,在一定意义而言,耽美文学文本是一种"类同性恋文本"的书写:从书写对象的群体而言,它把作为社会边缘的群体放到了最耀眼和核心的位置;从性别关...
[期刊论文] 作者:刘芊玥,, 来源:理论界 年份:2011
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结果;不仅仅是对某个族群民族事项的记载,也是关于小型社会中的边缘人群、或大都市小型社群的边...
[期刊论文] 作者:刘芊玥,, 来源:新闻传播 年份:2013
作为一种网络小众文化,耽美小说的传播和接受一直在小范围内进行,它的成长是处于一个相对隐蔽的市场线上———从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同人志贩卖会"到90年代迅猛发展的互...
[期刊论文] 作者:刘芊玥, 来源:文化研究 年份:2013
本文从性别文化寓意和女性阅读空间两个角度出发,探讨耽美小说的实验性及其寓意给女性提供了怎样的阅读空间,由此勾连出这种阅读空间和女性自身的空间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含...
[期刊论文] 作者:刘芊玥,, 来源:新闻传播 年份:2011
20世纪50年代初,济南出现一个名叫"兔子王"的节日小玩具,是孩子们必备的玩具,也是中秋拜月的祭祀神像,而今"兔子王"是济南市的旅游纪念品,并在芙蓉街上有了一家名为"泉城兔子王"的......
[期刊论文] 作者:刘芊玥,,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1
在《私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张爱玲从小是个被忽略的孩子,她有些内向、敏感,所以她写文章容易指向她的内心。《私语》这篇文章,是张爱玲对父亲、母亲家的回忆,她可以很直率地...
[期刊论文] 作者:刘芊玥,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16
《心之侦探》是导演林奕华携其团队创作的第56部原创舞台剧。这部戏对柯南·道尔先生的福尔摩斯故事进行了重新的演绎和改写,以福尔摩斯和华生似伙伴又似恋人的隐秘情感为...
[期刊论文] 作者:刘芊玥,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18
三百年前,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讲鬼故事,讲的是狐女的枕席自荐与古代书生的幸福生活;三百年后,林奕华的舞台剧《聊斋》也讲“鬼故事”。这个鬼故事不仅是指剧中蒲先生的那些...
[期刊论文] 作者:刘芊玥, 来源:文化研究 年份:2019
北美学术界近30年出现了一场声势浩荡的“情动转向”。从塞奇维克开始,“情动”理论开始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学术影响。塞奇维克中晚年以青少年同性恋为研...
[期刊论文] 作者:刘芊玥,,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2018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情动"理论盛行于西方人文学术界,在批评理论中形成了"情动转向"的范式转型趋势。这种范式以情感为理论焦点,侧重于研究情绪历史的复杂叙述,从而超越了...
[期刊论文] 作者:刘芊玥, 来源:文化研究 年份:2019
“情动理论”(affect theory)是自20世纪90年代伊始即在西方人文学术界出现的理论思潮。近30年来,许多学者已经在“情动理论”的研究中取得显著的成就,并将之作为理解经验领...
[期刊论文] 作者:刘芊玥,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18
三百年前,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讲鬼故事,讲的是狐女的枕席自荐与古代书生的幸福生活;三百年后,林奕华的舞台剧《聊斋》也讲“鬼故事”。  这个鬼故事不仅是指剧中蒲先生的那些鬼话,还有他死后的回魂和他设定的“胡小姐”,以及酒店里那些光怪陆离的妖精般的服务员,还......
[期刊论文] 作者:刘芊玥,,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16
谁是谁的“普通人”rn“普通人”,是《心之侦探》的一个关键词.华生曾对福尔摩斯大喊:你是福尔摩斯,而我只是你的助手,我是一个普通人;莫瑞亚提咬牙切齿地对福尔摩斯说:我不...
[期刊论文] 作者:刘芊玥,, 来源:文化学刊 年份:2011
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结果;不仅仅是对某个族群民族事项的记载,也是关于小型社会中的边缘人群、大都市小型社群的边缘...
[期刊论文] 作者:刘芊玥,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2021
福柯在其《词与物》的结尾宣称,人最终会消失,如同沙滩上画的一张脸被潮水抹去.这是其著名的“人之死”的论断,它在知识谱系学的层面上宣告了近代主体性乃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消亡.事实上,在西方宗教、形而上学和人文主义传统中,人之为人的自我理解始终维系于自......
[期刊论文] 作者:陆扬,刘芊玥, 来源:文化研究 年份:2018
刘芊玥:与许多学术话语一样,“文化研究”是西方的舶来品。它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英国左派理论家霍加特(R.Hoggart)与威廉斯(R.Williams)开创的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