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956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4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刘世理,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语境是语言形式与语用环境中非语言特征的联系,可分为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语言和语境相互作用产生一定的语用意义,语言认知意义之外的语用意义主要是通过语境实现的,语境中蕴...
[学位论文] 作者:刘世理,, 来源: 年份:2005
语言中有些成分由于传承民族文化,以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固定下来。一方面这些特殊形式极大地丰富着民族语言,另一方面它们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给不同语言之间的交际造成理解困...
[期刊论文] 作者:刘世理,, 来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年份:2006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注意”(notic ing)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认知机制,被认为是存在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过渡。输入的语言信息有许多可选择特点要求学习者进一步加工转化为...
[期刊论文] 作者:刘世理,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本文主要阐述了英语语音在英语语用方面所具有的媒介作用,即语音修辞功能,根据对语音音素、重音和语调的应用分析,探讨了语音诸因素与发声修辞、音韵修辞、拟声修辞的关系以及对......
[期刊论文] 作者:刘世理,,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范畴化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基础,范畴化过程中既形成原型范畴又形成文化定势。因此人类对意义的认知与原型、定势都有关。原型被称为是一类事物中的“最佳样板”,是人类...
[期刊论文] 作者:刘世理,, 来源: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2006
英语中短语动词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结构灵活语义丰富,无论是在正式语篇还是日常交际中都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于英语短语动词的结构特征以及它与汉语词语表达的差异,中...
[期刊论文] 作者:刘世理,, 来源:外语与外语教学 年份:2006
虽然能指和所指构成概念应符合客观和逻辑,但是隐喻意义的形成是由于指称错位或范畴错位,或指称与所存在的语境形成矛盾。语言在使用中产生意义,意义的产生基于人们对指称或...
[期刊论文] 作者:刘世理, 来源: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2001
话语存在于一定的语境之中,对话语的理解是在特定会话语境中对语言现象的认知.由于人类交际行为是一个基本三重结构,所以语言的社会性因素、心理性因素和语言象征性因素在不...
[期刊论文] 作者:刘世理,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我们在翻译语言的同时也在翻译文化.情感因素存在于语言和文化之中,它是民族文化心理在文本中的体现,包含了感情、态度、情绪、心境、信仰等因素.它体现了作者内心世界和对读...
[期刊论文] 作者:刘世理,,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教育生态学基于生态学原理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把教育与其生态环境相联系,认为教育是一套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平衡性和动态性的生态体系,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生态环境建设...
[期刊论文] 作者:刘世理,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调查表明:目前我省高师大学英语教学缺乏从实际出发,不同程度陷入了英语等级考试的“误区”教学目标局限于短期行为。要改善这一现状,就要研究外语教学本质特征,教学目的,环境,实施......
[期刊论文] 作者:刘世理,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英语作为有声语言,其代表声音符号的语音模式贯穿在篇章的整个过程中。英语作为重音语言或语调语言,其节奏、语调是体现篇章语音结构和语音意义的主要因素。研究语音的篇章功能......
[期刊论文] 作者:刘世理,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本文试运用转换语法手段,拟就英语与格动词结构分类及其结构和语义关系作些初步探讨,以供读者参考。 一、与格动词一般结构 1.1.与格动词(Dative Verb)即带双宾语的动词...
[期刊论文] 作者:刘世理,, 来源:外语教学 年份:2009
经验主义语义观认为,意义认知是人类对世界的范畴化和概念化过程。许多隐喻意义来自源域向目标域的意义映射,范畴之间存在着意义关系。有限语言表达无限意义主要通过范畴之间的......
[期刊论文] 作者:刘佳, 刘世理,, 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2004
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为隐喻的可能提供了认知基础,并导致其外显为判断构式,即"A是B",本体和喻体同现,认知动因是A与B之间的语义范畴映射。基于判断构式分析隐喻语义表明,隐喻...
[期刊论文] 作者:刘世理,燕芳,,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章以“X领”词族为例,首先分析其产生的内在机理,即转喻是其主要的认知方式,其次进一步追问转喻为什么能够在“X领”词族中运作,运作的具体过程是什么,并运用“内涵外延”传承说......
[期刊论文] 作者:刘世理,赵科,, 来源: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年份:2015
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其潜意识的语义认知是由另一个语义域的词语映射来体现,其生成机制是基于不同范畴的两个域之间的相似性语义映射产生隐喻语义,目标域的隐喻语义通过源...
[期刊论文] 作者:燕芳,刘世理,, 来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网络语言形成的机理同人们感知外界事物的认知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解释了网络语言的生成机制,即网络语言的理解是一个在交际意向...
[期刊论文] 作者:樊坤,刘世理,, 来源:智库时代 年份:2017
被动语态在英语中广泛使用,但由于汉英语言及思维的差异,汉语习惯以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并且习惯使用主动语态。受母语思维影响,中学生在学习英语被动语态时常常会出现错误...
[期刊论文] 作者:苏静, 刘世理,, 来源:海外英语 年份:2011
多义词在语言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任何词汇在使用之初都是单义的,每个事物或现象都有一个特定的词汇来指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的认知思维能力也不断的发展着,人们将...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