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333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高秀川,,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2015
上世纪20年代经由一批知名作家的译介和传播,英国画家比亚兹莱为中国文艺界所熟知,掀起不小的流行风尚,其之所以在文学艺术层面产生巨大影响兼有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双重因由...
[期刊论文] 作者:高秀川,,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7
张爱玲多次在文章中论及绘画艺术,她在画论中透露出的虚无主义的观念其实也是其文学创作的基调。为了抵抗生命意识中本体性的虚无,张爱玲特别注重运用刻摹细节和意象化的艺术...
[学位论文] 作者:高秀川,, 来源:扬州大学 年份:2016
本文尝试在现代中国文艺发展的视阈下,秉持更为开放的文学观念,以更为超脱的视角,在文学与图影互为参证的逻辑框架下展开梳理和分析,努力绘制出两者之间流转的基本脉络,从而...
[期刊论文] 作者:高秀川,,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长于以丰富的意象直观地表达生命感受,总体而言,这些意象大致可归类为时间、空间和声音意象。小说通过这些意象间的有机组合,以压缩时间和扭曲空间,并用声音...
[期刊论文] 作者:高秀川,, 来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2015
王小波的《万寿寺》基于“失忆”的叙事原点,同时从诗意和现实两个向度上进行了自我主体的建构一方面引导生命个体进入澄明之境,体验生命的丰润;另一方面逐渐拼接出现实图景...
[期刊论文] 作者:高秀川,, 来源: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7
从鲁迅三帧个人影像作为视觉化文本来分析其自我情怀和国族想象,即首先择取其在日本留学期间、1927年厦门时期及生命最后阶段的三幅照片加以分析,从视觉性身体的象征层面,解读影......
[期刊论文] 作者:高秀川,, 来源: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电影《白鹿原》中反复出现的麦田画面,暗示了影片原乡特质的农耕文化背景。而其持续地凸显“麦田”背景下诸色人等的“身体”的规训和惩戒、反抗和革命,更是意图以直观但深邃的......
[期刊论文] 作者:高秀川,, 来源: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二马》是老舍羁旅海外时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具有鲜明的流散特征。其深刻地省视了家国之外的情境中恋爱与国族的对峙与互动,透辟地揭示出恋爱幻景在国族形象遮蔽下的无...
[期刊论文] 作者:高秀川,,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2015
一、麦绥莱勒的中国之旅麦绥莱勒(Frans Masereel)是比利时版画家,青年时期在根特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后在法国巴黎开始他的创作生活,和当时进步作家罗曼·罗兰、茨威格等人过...
[期刊论文] 作者:高秀川,, 来源:绥化师专学报 年份:2003
王小波是在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中有着独立思考的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建构了独特的诗学理论.本文结合其创作实践,从文学本体、叙事策略、审美价值和审美形态等方面...
[期刊论文] 作者:高秀川,, 来源:语文月刊 年份:2002
在理论方法多样化的态势下,究竟何种批评更令人信服?这固然使人困惑,但只要其不是曲解的、偏执的或者功利性地标新立异,而是睿智的、中肯的、创见性地鞭辟入里,我们都愿...
[期刊论文] 作者:高秀川,, 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2008
残雪的小说大都表现与现实生活迥异的内在精神空间,她着力在这样一个充满张力的异度空间复制灵魂世界的原始面貌,一步步地展现出人性的深层结构。在充满自我指涉意味的叙事中...
[期刊论文] 作者:高秀川,, 来源: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1990年代初张爱玲撰述的《对照记——看老照相薄》(下文简称《对照记》)作为其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不光具有文学研究层面的意义,同样亦有社会、历史、传播等层面的阐释空间。张爱......
[期刊论文] 作者:高秀川,, 来源:教育评论 年份:2019
多元文化语境对高校文学教学有消解和建构两个维度的影响。一方面它削弱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导致文学经典的"祛魅",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构成挑战;另一方面它为文学接受心...
[报纸论文] 作者:高秀川,, 来源: 年份:
张新科的长篇小说《苍茫大地》是直面历史,拒绝遗忘的呕心沥血之作。小说以雨花台烈士许包野的英雄事迹为素材,塑造了一个以家国为念,执著追求真理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既有人性......
[期刊论文] 作者:高秀川,, 来源:宜宾学院学报 年份:2012
《黄金时代》重构了现实之外的彼岸世界,通过对笼罩在生活表象上的意识形态的剥离,凸显出道德雾霭中罪与性的本质,深刻地阐释了人性内涵;无论在整体结构和局部细节方面,小说...
[期刊论文] 作者:高秀川,, 来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万寿寺》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小说本体的理解,其中着力营造的"长安城"既是与现实生活相比照的艺术空间,也是小说本体的隐喻;而湘西凤凰寨的构建则充分践行了作者在小说叙事、...
[期刊论文] 作者:高秀川,,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1930年代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经由鲁迅的大力推介,在青年艺术工作者中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作品因特有的主题、风格和意蕴投合了中国左翼文艺对黑暗现状抗争的内...
[学位论文] 作者:高秀川,, 来源:扬州大学 年份:2004
毕飞宇在创作上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作品渗透着深沉的悲悯情怀和理性色彩,始终坚持着深刻的人文价值诉求。不仅如此,在内容题材、叙事策略、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毕飞宇的小......
[期刊论文] 作者:高秀川,, 来源:兰台世界 年份:2014
抗战时期文艺发展较以前有了较大变化,从这一时期创刊的众多文艺期刊发刊词中可以管窥抗战期间文学观念的嬗变,主要表现为真实论的回归,民族精神的倡导和文艺社会功能的重建。......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