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96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71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高丙中,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1996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会通高丙中我们所谈的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既有的文化,而不仅是指固有的文化。“既有的文化”意在现状和事实,“固有的文化”重在历史和本源。中国...
[期刊论文] 作者:高丙中, 来源:满族研究 年份:1996
东北驻屯满族的血缘组织──从氏族到家族再到家户的演变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高丙中史禄国(以下简称史氏)的《满族的社会组织》①是对满族血缘组织的调查研究。这是第一...
[期刊论文] 作者:高丙中, 来源:中国土族 年份:2002
高丙中教授是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博士生导师。他多次到青海土族之乡进行实地考察,从社会学、人类学的高度对土族进行研究,成就显赫。得知《中国土族》杂志公开出版发行,...
[期刊论文] 作者:高丙中,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民俗模式:民俗研究的操作单位及其属性高丙中民俗模式是民俗学的基本命题。在现代民俗学近一个半世纪的学术史上,全世界的民俗学家积累了大量有关民俗模式的思想资料。并且,在近...
[期刊论文] 作者:陈金文, 来源: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高丙中以为民俗有其“作为传统、历史现象”的一面,却又因“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民俗的“消逝”,主张取消民俗的“传统性”标准,拓展民俗概念的内涵。关于民俗之“民”,高氏以为“...
[期刊论文] 作者:郭玉梅,, 来源:新闻人物 年份:2007
人物档案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
[期刊论文] 作者:熊志颖,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0
高丙中教授拥有多学科的教育背景,活跃在诸多研究领域,相对比较重要的是,他引领了中国社会科学海外民族志实践的新潮流。高丙中先生1962年出生于湖北京山县。他16岁进入湖北大学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
[期刊论文] 作者:吕微,, 来源:民俗研究 年份:2015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之后的高丙中,为中国民俗学引进了"公民社会"这一先验理想的语境条件,并将民俗(学)实践的"双名制""合法化效力的策略",奠定于康德意义上的"经受某种合...
[期刊论文] 作者:吕微,, 来源:民俗研究 年份:2010
本文肯定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对于民俗学从文化形式研究的取向转向生活整体研究的取向,以及对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化转型所做出的奠基性理论贡献;并从学科基本问题意识...
[期刊论文] 作者:高丙中;熊志颖,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0
高丙中评述了这个发展过程,并认为,中国海外民族志研究已经呈现出三个层次的关注,即以微观社区实体为对象的蹲点研究、由多点构成代表性的区域国别研究和以世界社会为对象的研究。...
[期刊论文] 作者:高丙中,,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07
本文主张把民间信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核心问题来认真对待。文章通过回顾民俗学等学科关于民间信仰的研究,指出已有的著述既是我们今后研究的出发点,也是我们...
[期刊论文] 作者:高丙中,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1996
当代中国文化内部的急速分化已经造成文化领域阡陌纵横的局面,其内部差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知.我们可以根据渊源差异划分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根据时代性质划分为传...
[期刊论文] 作者:高丙中, 来源:民俗研究 年份:1997
我们这个时代被称为“开放时代”,这一界定是与国人乐于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一致的,舶来品在都市的流行也就特别引人注目,其中,除了外来的消费文化如洋车,洋快餐、洋洒、...
[期刊论文] 作者:高丙中, 来源:中国青年科技 年份:1999
在50至70年代,由于国家对社会高度的垂直整合,国人基本上都是通过作为“纵式社会”的基层组织的单位或社队参与社会过程的。人们的社会活动一般是代表单位(城里人)或社...
[期刊论文] 作者:高丙中, 来源:思想战线 年份:2005
随着人类学学科的发展,作为其专业术语的“民族志”逐渐演而为集方法与文体意义于一体的学术规范,此种复义性对应于其内涵构成因素的多元性,提供了反思讨论维度的多种可能性...
[期刊论文] 作者:高丙中,, 来源:民间文化论坛 年份:2014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提出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但是,民间文学本身的传承在当代具有自己的生活路径。文章阐释了民间文学的当代传...
[期刊论文] 作者:高丙中,,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中国的文化问题是社会关系问题的表现,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建设中国的文化生态,就是要调整中国的文化定位和社会关系,把它们的关系重新理顺,成为常态。这就是文化生态建设的...
[期刊论文] 作者:高丙中,, 来源:社会学研究 年份:2006
基于跨度9年的参与观察,本文采用民族志方法叙述了一个同时兼具博物馆和庙宇之名的建筑物从创意到启动再到完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学界的参与、村民的努力和政府机构的支...
[报纸论文] 作者:高丙中,, 来源: 年份:
民俗是群体的生活文化,包含着人们相处、互动以及相互理解的最基本的文化指令,包含着人生最基本的行为方式。个体因民俗而有社会生活,社会因民俗而被认知、认同为一个共同体。个......
[期刊论文] 作者:高丙中,, 来源:民俗研究 年份:2010
中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应该把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作为认识的对象与关怀的目标,民俗学能够在其中发挥关键的引领作用。与发挥这种作用相匹配,民俗学应该定位为研究普通人的日常生...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