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84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顾晔峰, 来源: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年份:2003
诗中《周南》、《召南》的“南”有二层含义:从文本角度来理解是指地名;从《诗》入乐的角度来说是指南方的乐调。《诗经》所以命名为《周南》、《召南》是因为编诗者以此来表...
[期刊论文] 作者:顾晔峰,,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2015
两汉时期《山海经》的传播者有四类人:帝王,学者,文学家和民间传播者。这些传播者形成两条平行的传播路线,一条是处于上层的王公贵族、学者和文人中进行,另一条是居于下层的...
[期刊论文] 作者:顾晔峰,,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1
《采薇》诗旨历来众说纷纭,甚至持冰火之论,难以定论。本文紧扣文本,结合《诗经》时代的兵役制,佐以相关史料,着眼于探究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及其实际地位,最后指出《采薇》是从...
[期刊论文] 作者:顾晔峰,, 来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楚辞》神话在四个方面体现了南方地区的地域特点:一是原始质朴;二是鲜明的自我意识;三是敬鬼好巫风俗;四是太阳神崇拜。文化的地域差异能改变神话本初的面貌,交融民族性与...
[期刊论文] 作者:顾晔峰,, 来源:阴山学刊 年份:2010
研究《诗经》中贵族的婚姻形态,是我们了解周代上层婚姻状况的重要手段,也有助于我们了解由此产生的文化特征及意义。烝婚制在《诗经》时代只是一种残余式婚姻形态,已不被当...
[期刊论文] 作者:顾晔峰,, 来源: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巫文化是《诗经.陈风》最为鲜明的主题。这一风俗应当来源于上古先民求雨活动的变异。求雨的实用功能在这个时期已经衰退,而给男女自由结合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有人认为《陈风...
[期刊论文] 作者:顾晔峰,, 来源: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年份:2011
大禹的文学形象在先秦时期经历了由部族英雄到神再到人王的3次演变,每次演变反映了人们思想上、观念上的深刻变化。因而,禹的文学形象不仅具有文学研究价值,而且可以说是先秦...
[期刊论文] 作者:顾晔峰,, 来源: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5
《山海经》在两汉期间有很高的传播频率,汉代文人通过《山海经》的接受,对汉一代之文学汉赋的创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我们认为汉赋对《山海经》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
[期刊论文] 作者:顾晔峰,,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2016
《山海经》在汉画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是重要的创作蓝本,。当然我们也看到,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因接受主体、地域、时间的差异,《山海经》的传播接受产生了种种变异,尤其是民间鬼神思......
[期刊论文] 作者:顾晔峰,, 来源: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年份:2012
近十多年来《山海经》研究领域人才辈出,学术视野进一步开阔,成果丰富,是前一个时期研究的深化与发展。该研究领域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某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还需要深入的探...
[期刊论文] 作者:顾晔峰,,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 年份:2019
《山海经》在两汉的传播局面可谓热闹非凡,然而对于其传播历程及其传播方式,却鲜有研究。依据传播学理论并结合相关文献的分析、梳理,纵向勾勒《山海经》在两汉传播的轨迹,并...
[期刊论文] 作者:顾晔峰, 来源:阅读与鉴赏(教研) 年份:2009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常被人们用来感叹生不逢时,或人才不被重用。尤其是李广,其传奇而悲剧的一生更为后人无限同情。“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中所赞叹的正是汉朝飞将军李广。  李广(?—前119年),陇西成纪......
[期刊论文] 作者:顾晔峰, 来源: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年份:2003
诗中、的"南"有二层含义:从文本角度来理解是指地名;从入乐的角度来说是指南方的乐调.所以命名为、是因为编诗者以此来表示对南方诸国的...
[期刊论文] 作者:顾晔峰, 来源: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年份:2004
诗中、的“南”有二层含义:从文本角度来理解是指地名;从入乐的角度来说是指南方的乐调.所以命名为、是因为编诗者以此来表示对南方诸国的重视....
[期刊论文] 作者:顾晔峰, 来源: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巫文化是《诗经.陈风》最为鲜明的主题。这一风俗应当来源于上古先民求雨活动的变异。求雨的实用功能在这个时期已经衰退,而给男女自由结合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有人认为《陈风...
[期刊论文] 作者:顾晔峰, 来源:名作欣赏·中旬刊 年份:2016
摘 要:《论语·侍坐》章是《论语》中最富于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但多处训读颇有歧义,尤其是“夫子哂之”中“哂”的解读更是霄壤之别。本文首先分析了诸家训读的大致情况,再从语境学角度并结合孔子和弟子的人际关系来解读这个疑难之点。本文认为“哂”在其语境中......
[期刊论文] 作者:顾晔峰,,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6
《论语·侍坐》章是《论语》中最富于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但多处训读颇有歧义,尤其是“夫子哂之”中“哂”的解读更是霄壤之别。本文首先分析了诸家训读的大致情况,再从语境...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