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4145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谭仲楷译,车乃增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5
寒冷性荨麻疹(cold urticaria,简称CU)是一种皮肤受寒冷刺激后在局部发生荨麻疹反应(风团或血管性水肿和红斑)的疾病。本病分二型,即遗传性(家族性)CU和伴有冷球蛋白的继发性CU。遗传性CU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少见病,发病机理不明。继发性CU,一般认为是由于冷球......
[期刊论文] 作者:谭仲楷译,魏克庄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8
所谓免疫抑制疗法,就是试图用一系列药物抑制机体有害的免疫反应。它始于Schwartz等(1958)的6―MP动物实验。临床上,1962年Dameshek等首先报告用6―MP和硫代鸟嘌呤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此后,本疗法被广泛地采用,主要是治疗包括胶原病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期刊论文] 作者:ButlerJM,谭仲楷译,李光中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6
1968年Szentivanyi提出,异位反应性的许多异常表现,包括呼吸道反应性增高(尤其是对胆硷能刺激的反应),均可用继发于β-肾上腺素能受体被阻断的细胞调节机制失去平衡来解释。在这以后,环核甙酸代谢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期刊论文] 作者:McMeekinTO,谭仲楷译,魏克庄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1
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外科疗法、药物疗法和放射疗法的发展,人们对治疗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虽然问题的全貌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但每年因医源性疾病有30万人住院和3万人死亡的估计数字表明,这一印象决不是没有根据的.......
[期刊论文] 作者:JohnsonL,谭仲楷译,靳培英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7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目前采用的权威性分类法是由Gedde―Dahl和Anton-Lamprecht提出的,它把本病分为16型(附表)。按照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有无瘢痕形成。这16型又可归纳为4大类。有关遗传型别的区分至今仍主要依靠临床观察(如水疱的性质和发生范围)和超微......
[期刊论文] 作者:deLauneyWE,谭仲楷译,胡盛惠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2
素质:Cazenave(1851)当初指出的红斑狼疮(LE)多见于女性,现已众所周知。在生育年龄,女性与男性之比为15:1;在年龄较大时,女性仍为男性的2倍。女性易罹患本病可能与内分泌因素有关。据报导,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Klinefelter综合征(该综合征常并发SLE)的女性患者......
[期刊论文] 作者:LenoxJ谭仲楷译,陆仁敏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1
"机会主义"(opportunism)一词的涵义是指利用某一特定机会遂其所欲.借以形容病菌感染,意思是说通常无害的微生物在机体抵抗力减弱时,趁机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引起疾病.在这种情况下,无害的或腐物寄生性霉菌所起的作用就跟有毒力的致病霉菌无异.这样产生的疾病......
[期刊论文] 作者:清,谭仲楷译,葛以信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7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和异位性皮炎都是湿疹皮炎类的代表性疾病,尤其是其中的ACD,可以作为研究湿疹反应的模式。本文就以ACD为重点,介绍有关湿疹反应及其免疫现象的新观点。...
[期刊论文] 作者:森冈真治,谭仲楷译,魏克庄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7
一、天疱疮自身免疫的研究 1.荧光抗体法检查:1964年Beutner等报告,天疱疮患者血清中存在一种抗皮肤和可见粘膜上皮细胞间物质的自身抗体,在水疱、红斑等皮损处的表皮细胞间有IgG成网状沉积。......
[期刊论文] 作者:吉田彦太郎,谭仲楷译,葛以信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7
本文结合作者的研究工作介绍有关异位性皮炎发病机理的免疫学观点,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归纳和阐述。...
[期刊论文] 作者:井上胜平,谭仲楷译,车乃增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4
与内脏恶性肿瘤并发的皮肤病统称为皮肤-恶性肿瘤综合征(syndroma dermato-tumorale),其临床意义在于从这类皮肤病变的出现,可以早期推断潜在的内脏恶性肿瘤.它们有数十种之多,大体上可分为4组.本文从皮肤科的角度简要介绍最近受重视的一些疾病.......
[期刊论文] 作者:谭仲楷译,于清汉校,陈集舟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9
皮肤癌中发病率最高的是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皮肤癌也和其他内脏癌瘤一样,其治疗原则是在肿瘤尚小而无转移的早期行外科根治术,把它全部切除。但是,鳞状细胞癌好发于颜面、头部、四肢和阴茎,特别是在颜面部,广泛切除往往是困难的。由于手术创伤、出血、病......
[期刊论文] 作者:谭仲楷译,魏克庄译,陈锡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8
LE细胞的发现,对胶原病临床和基础研究的进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肯定了胶原病间的重叠现象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种重叠现象是由于发现了如下事实而开始受到重视,即: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可出现LE细胞现象阳性,在同一患者身上SLE和RA的临床表现互相重叠,RA可向SLE......
[期刊论文] 作者:片山洋,祝连庆译,谭仲楷译,曹元华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8
本文概述有关银屑病表皮花生四烯酸代谢紊乱与表皮细胞异常增殖的关系迄今所获得的研究成果.银屑病的花生四烯酸代谢自70年代中期开始受到重视.Penneys等发现本病皮损部表皮组织匀浆可抑制羊精囊腺的环氧合酶,从而提出皮损部存在环氧合酶抑制物质.麻生等(1975)......
[期刊论文] 作者:市川阳一,祝连庆,谭仲楷译,陈锡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7
前言以往对免疫抑制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效果和使用价值不是很清楚。最近,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长期的临床观察,已逐渐明确了这类药在SLE治疗中的地位。以下结合日本和其他国家的报告,试就SLE的免疫抑制疗法加以综述。......
[期刊论文] 作者:朝田康夫,祝连庆译,谭仲楷译,魏克庄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8
所谓痤疮,通常也可以说是毛囊的局限性炎症反应,亦即是一种毛囊炎.临床上表现为毛孔性小丘疹和小脓疱,有时引起毛囊周围炎,甚至伴有周围结缔组织的肉芽肿反应,形成囊肿.痤疮往往在全身性疾病的基础上发生.以下介绍与全身性疾病有关的痤疮样皮疹.......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