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58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学位论文] 作者:詹顺泽,, 来源:汕头大学 年份:2007
具有特定结构的超分子配位聚合物的设计与合成一直是配位化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配位化学所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配合物的结构不仅与配体的配位特点、金属原子的配位构型有关......
[学位论文] 作者:詹顺泽, 来源:汕头大学 年份:2012
光功能材料是一类重要而且应用广泛的功能材料。过渡金属光功能配合物材料兼具有光功能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的优点,已经受到了化学家广泛的关注。具有d10电子构型的闭壳层过渡...
[会议论文] 作者:詹顺泽,李丹, 来源: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 年份:2009
  对卤化亚铜和拟卤化亚铜与含氮杂环配体形成的有机-无机杂化型配合物的合成与研究已经得到了大量的报道.在这类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中,卤化亚铜和拟卤化亚铜往往形成一维、...
[会议论文] 作者:詹顺泽,李丹, 来源: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0
[会议论文] 作者:詹顺泽,李丹, 来源: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 年份:2009
[会议论文] 作者:詹顺泽,李丹, 来源:中国化学会第七届全国无机化学学术会议 年份:2007
具有高连接数的配位化合物在合成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同多核、杂多核的吡唑金属原子簇配合物已见报道,在这些众多的吡唑金属原子簇配合物中,吡唑均采用μ边桥连的方式连接金属原子形成原子簇配合物,吡唑配体的数目从3到8。......
[会议论文] 作者:方婧, 詹顺泽, 李丹,, 来源: 年份:2016
目前双吡唑基配体与d10金属形成的配合物大多是形成以吡唑三核单元为次级构筑单元的多孔性配位聚合物,主要研究的是其吸附性质,而三角棱柱形的笼状配合物则并不多见。[1]本文...
[会议论文] 作者:王秋娟;詹顺泽;李丹;, 来源: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4
  溶剂辅助晶体转化(Solvent-Assisted Crystal Transformation)是晶体工程中一种新颖、有效的合成手段,可以合成一些用直接合成法不能得到的超分子配合物.[1].以我们报道...
[会议论文] 作者:陈薇;詹顺泽;李丹;, 来源: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4
  吡唑与 CuⅠ、AgⅠ、AuⅠ容易形成三核配位单元[1],三核配位单元之间由于亲金属作用而形成二聚体或多聚体,使配合物表现特别的光物理性质.CuⅠ卤化亚铜簇化合物由于其丰...
[会议论文] 作者:詹顺泽;李冕;李丹;, 来源: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4
  近几十年来,三核吡唑造币金属(CuⅠ、AgⅠ、AuⅠ)配合物地直受到了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这种配位单元中金属以线性二配位的方式与去氢吡唑配位,形成一种具有较强共面性的平...
[会议论文] 作者:詹顺泽,李冕,李丹, 来源: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 年份:2012
[会议论文] 作者:李冕,詹顺泽,李丹, 来源: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2
  金属-吡唑配合物是配位化学和超分子光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体系,通过配体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的调节,可以得到包括三核、四核、五核的金属簇(Fig.1)...
[会议论文] 作者:詹顺泽,李冕,李丹, 来源: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 年份:2012
[会议论文] 作者:詹顺泽,李冕,李丹, 来源: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6
[会议论文] 作者:詹顺泽,李冕,李丹, 来源: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无机化学学术会议 年份:2011
[期刊论文] 作者:詹顺泽,陈开迎,李丹,, 来源: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15
本文报道了一种纯无机四核碘铜簇配合物Cu4I(4NH3)(4配合物1),并利用长链形双吡唑配体1,6-二(3,5-二甲基-1H-吡唑)-己烷与类似的四核碘铜簇构筑了一种五重穿插的配位聚合物(配合物2).......
[会议论文] 作者:徐建平, 郑霁, 詹顺泽, 李丹,, 来源: 年份:2004
近年来,将环三核单元组装成分子笼状配合物受到了化学研究者们的关注。环三核吡唑铸币金属(CuⅠ、AgⅠ、AuⅠ)配合物具有三金属九元环(M3N6)的特征结构,有较强的共面性和一定的Π......
[会议论文] 作者:王俊豪,詹顺泽,李丹, 来源: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 年份:2012
[会议论文] 作者:石志春,詹顺泽,李丹, 来源: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6
  吡唑在一定条件下脱质子后易与铸币金属(CuⅠ、AgⅠ、AuⅠ)形成环三核配合物,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π酸性。[1]由于其丰富特别的光物理性质以及主客体化学性质,[2]这类配合物...
[期刊论文] 作者:詹顺泽,尹业高,彭蓉,, 来源:实验科学与技术 年份:2015
反思性学习是促进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实验课程的有效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加强预习报告的针对性,科学地组织实验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及时组织小...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