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337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4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萧世民, 来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中国的标点符号产生得很早。但是早期阶段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形式多样,极不统一,很不规范,无形中降底了其应有的效应。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大的对标点符号进行规范化的运动...
[期刊论文] 作者:萧世民, 来源:宜春学院学报 年份:2004
魏晋至唐五代时期的标点符号主要见于两方面的材料:一是敦煌出土文献,二是中原传统典籍的刻印本和民间各种手写本。总括这两大类材料中所见的标点符号,大概有如下十多种:篇章号、......
[期刊论文] 作者:萧世民, 来源: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史进大汉 ,标点符号的使用迅速增多 ,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从现有出土的汉代以竹简、木牍、缯帛等为载体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可看出 ,使用各种标点符号已达 1 0多种。另外 ,在《...
[期刊论文] 作者:萧世民, 来源:吉安师专学报 年份:1993
《语文月刊》1991年第9期摘自《人民教育》贺锡翔同志的《“√”的来历》一文。认为“√”来源于英国教师的手笔,其后,西学东渐,风俗交流,中国近代教育界也引进了这个既简便又明......
[期刊论文] 作者:萧世民, 来源:吉安师专学报 年份:1992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九八八年十月二十二日副刊发表的林嘉书《中国最早的标点和符号》一文,认为中国“早在公元五世纪便开始使用标点和符号了”,并以西凉及北宋敦煌遗书中的标......
[期刊论文] 作者:萧世民,, 来源:吉安师专学报 年份:1997
欧阳修之贬滁州,如同他初贬夷陵一样,在其宦途生涯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对其创作道路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贬滁期间,欧阳修的心态与情趣是复杂多采的,他于孤寂抑郁之中寻求乐趣与......
[期刊论文] 作者:萧世民, 来源:吉安师专学报 年份:1989
个(個,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育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1979年版)中主要有五个义项(见《词典》)。但是,“个”在吉安方言口语中的用法却更丰富,更复杂,除了有《词典》......
[期刊论文] 作者:萧世民,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2000
[期刊论文] 作者:萧世民,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我国自古便有校对符号,其源头可上溯到商周时期,宋代曾经进行过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关于校对原则和校对符号的规划和统一。现代使用的校对符号对古代传统校对符号既有借鉴和继承,也......
[期刊论文] 作者:萧世民,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古人对“玉”顶礼膜拜,将它视为姿容、品德、情操、才华、信义等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以至“凡所甚美者则以玉言之”,涉及的范围几乎无所不包。这种语用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比......
[期刊论文] 作者:萧世民,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收入了两个符号“钩号”、“、”,这两个符号不是文字符号,而是标点符号,“钩号”号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后来用法日益丰富,相当于顿员,逗豆,分号,句号,章节号等,“、......
[期刊论文] 作者:萧世民,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除时贤所总结的以外,仍有可补充之处:(1)兼语式的第二环节,也有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2) 前置宾语之后的相应位置上的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期刊论文] 作者:萧世民,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01
古人以“玉”修辞的范围极为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其语言表达形式主要是:1、直接用“玉”作喻体,以代本体;2、在本体词前加一“玉”字,组成新词;3、先将本体词换成同义、近义词,再加......
[期刊论文] 作者:萧世民, 来源:修辞学习 年份:2001
目前,在一些报纸、杂志、书籍以及电视等传媒之中,正在流行着一种错误的说法--"不尽人意".这种说法流行的范围比较广泛,涉及面不小,如若不及时纠正,势必以讹传讹,混淆视听,铸...
[期刊论文] 作者:萧世民, 来源: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1
《诗经》是根据民间歌谣加工整理而成的乐歌。为适应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形成了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这种因音乐而形成的“句”与语法单位的“句”并不完全一致,这种特殊句法主要有......
[期刊论文] 作者:萧世民, 来源: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1
N+V偏正结构可以构成合成式的动词、成语、社会习惯语。N具有多种功能:可表示V的情状或态势,V所凭借的工具及材料,V发生的时间、处所,V凭借的方式途径,以及对人的态度等。此...
[期刊论文] 作者:萧世民,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01
古人以“玉”修辞的范围极为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其语言表达形式主要是:1、直接用“玉”作喻体,以代本体;2、在本体词前加一“玉”字,组成新词;3、先将本体词换成同义、近义...
[期刊论文] 作者:萧世民,,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收入了两个符号“(亅)”、“、”.这两个符号不是文字符号,而是标点符号.“(亅)”号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后来用法日益丰富,相当于顿号、逗豆、分号、句号...
[期刊论文] 作者:萧世民,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 年份:2001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收入了两个符号“ ”、“、”。这两个符号不是文字符号 ,而是标点符号。“ ”号最早见于西周金文 ,后来用法日益丰富 ,相当于顿号、逗豆、分号、句号...
[期刊论文] 作者:萧世民, 来源:汉字文化 年份:2005
代字号是从重文号发展变化而来的。在公元五到十世纪的辞书中运用非常广泛。其形体有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短竖号|,二是两斜点",三是圆圈○。  在当时的一些辞书中,只要解释词语里出现了与字头相同的文字,则以占一格位置的代字号代替,不再重写。无论是......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