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469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9
渠桂萍,女,太原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200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获博士学位,浙江大学中国农村研究中心博士后,日本大阪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社科...
[期刊论文] 作者:渠桂萍,,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2011
中西冲突之初,中国对西方文明的惰性反映,不少学人归之于诸如"华夷之辨"等儒家保守思想的束缚,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却向世人展示出儒家学说不仅不是拒斥西方文明的理由,反...
[期刊论文] 作者:渠桂萍,,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2010
20世纪前期,华北乡村政治秩序很大程度上仍是传统自治的延续,即国家不在场,村庄权威领袖主导。村庄领袖的权威地位没有制度化的规约保障,主要来自乡民的拥戴与认同,非暴力获...
[期刊论文] 作者:渠桂萍,,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村庄领袖阶层特指在村一级社区内占统治地位、支配地位的权威阶层。他们既是村中相对富裕的阶层,也是草根文化权威,同时,其社会资本、象征资本的拥有量在社区中也处于绝对优...
[期刊论文] 作者:渠桂萍,,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20世纪前期,华北村庄的弱势阶层指乡土资源的拥有量极度有限,社区地位最低的阶层,主要包括长工、普通乞丐、普通看青夫、地方等群体。他们土地资源匮乏,生活在乡土社区的边缘...
[报纸论文] 作者:渠桂萍,, 来源:中国乡村研究 年份:2012
20世纪前期,华北乡村村级主要公职人员包括村庄领袖、“能力型”阶层以及普通民众在内的不同阶层群体,权力主角生成的动力源于现代化国家政权力量的下沉。随着“地方自治”的...
[期刊论文] 作者:渠桂萍,, 来源: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战后日本的社会变迁,是由原来集中在村落共同体中的经济、行政和日常生活的功能按照不同的原理不断分化的过程。从日本土库地区来看,市町村主要承担行政服务功能,农协主要行...
[期刊论文] 作者:渠桂萍,,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2014
《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发展论争的历史追索》一书以长时段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宏大的历史视野,首次系统地考察了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问题的百年学术论争,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提炼出...
[期刊论文] 作者:渠桂萍,, 来源: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2018
晚清民国以来的现代化国家政权建设,国家欲扩大对基层社会控制的领域与深度,此类举措在中国2000多年的社会治理长河中也曾出现,如商鞅变法、王莽改制、桑弘羊理财以及王安石...
[期刊论文] 作者:渠桂萍,,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7
乡村游民系不安本分、无产无业、危害乡村社会者的总称。他们往往谋生不以其道,好逸恶劳,绝对有德行的缺陷,对社会有一定危害性。这一群体始终是地方政府治理的目标。除了基...
[期刊论文] 作者:渠桂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2013
从清朝初期到末期,拥有一定"地方自治品格"的保甲长、里甲长、乡约等乡村控制组织人员逐渐成为完全受官役使的"官之差役",这成为困扰清王朝基层政权良性运转的痼疾。清末"新...
[期刊论文] 作者:渠桂萍, 来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2019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飞跃,其目标与实现中国工业化密切相关。百年中国工业文明史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理论飞跃一条重要的解读路...
[期刊论文] 作者:渠桂萍, 来源: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2016
清代保甲制度名存实亡。长期以来,有识之士要求士绅"参政",主持地方事务的呼声不绝于耳。清末新政,国家现代化政权建置,给士绅"参政"提供了重要契机。20世纪二三十年代,阎锡山迎合现代的潮流,顺应历史的要求,倚靠地方士绅名流主持地方自治事务。在阎锡山政府的驱动......
[期刊论文] 作者:渠桂萍,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是在国家控制力极强、乡村社会自治性极弱的政治格局下,基层民众被迫执行国家一系列非理性政策的结果。近代以来,国家政权建设表现为单方面的国家权力下......
[期刊论文] 作者:渠桂萍, 来源: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2005
清末民国以来,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现代化所需的巨量资本压在了仍停留在糊口生活水平的小农身上,现代化的行政权力以及新式教育亦以国家强力向乡村挤压。在现代化...
[期刊论文] 作者:渠桂萍, 来源: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2004
20世纪20-30年代的晋西北乡村社会基层政治变动的突出特征是士绅向“权绅”的转交。这一交化的动力主要来自阎锡山军阀政府自上而下发起并实施的“村制”。“权绅”在基层政治中,由于服务方向转向赋予其“权力资本”的上级政府,与乡村社会联系纽带弱化,但并未成为......
[期刊论文] 作者:渠桂萍,, 来源:民国研究 年份:2013
土地改革之前的华北乡村,村庄领袖在社区地位评价模式中处于层级地位金字塔的顶端,是社区中占统治与支配地位的阶层。经过了短暂而剧烈的土地改革,村庄领袖的社区地位一落千...
[期刊论文] 作者:渠桂萍,, 来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2008
20世纪前期的华北乡村,由于市场的不完备以及政府职业的不完善,在乡村习惯法中,中人的角色在社会经济运行中是不可或缺的。村庄习俗中,原则上乡村各个阶层的成员均可担当中人,而有......
[期刊论文] 作者:渠桂萍,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2008
清末与民国时期,华北乡村中的“能力型”阶层成员主要包括声望型能人、技能型能人与无赖型能人。与村庄中居于最高统治地位的领袖精英相比,“能力型”阶层不一定有累世的家资、正统的学识、“人格魅力”的道德威望作支撑。但他们却因普通乡民所不具备的“能力”,其......
[期刊论文] 作者:渠桂萍,,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2008
20世纪前期,华北村落中,婚丧、生子满月、老人生日等日常礼俗活动从技术层面上满足了乡村大众的仪式追求,也是他们社会地位表达的重要方式。他们往往以超过其实际能力的经济支出......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