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891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9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陈轶佳,梅珍生,李海燕, 来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毛泽东的文化观浅论陈轶佳,梅珍生,李海燕自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踏入神州大地的第一天起,就迫使先进的中国人不得不对昔日的中国封建文化进行反思。于是,在近现代的中国思想史上,就出...
[期刊论文] 作者:黄黎星, 来源:出版科学 年份:2005
'礼仪之邦',向来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称谓;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梅珍生博士的新著,将睿智的目光投注于晚周时期,从'文'与'质&...
[期刊论文] 作者:梅珍生,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2000
本文通过内证和外证,揭示出“天行健”被误读了两千年这一史实。...
[期刊论文] 作者:梅珍生,, 来源:中原文化研究 年份:2015
任何一种精神都是特定主体思想状况的反映。中国精神是由个体—国家—民族三个层面复合体所抽象出来的主体精神的呈现。中国精神内蕴的中国元素包括爱国主义、大丈夫理想人格...
[期刊论文] 作者:梅珍生,,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2012
道家对于政府职能的看法,颇近现代西方政府职能理论。老子的无为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策略,而非反政府。庄子并不反对作为大道之序的礼,他也不反对人们从本性出发遵守仁、义、忠...
[期刊论文] 作者:梅珍生,, 来源: 年份:2004
公正不仅是引领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而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也居于主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是当......
[期刊论文] 作者:梅珍生,,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2013
孔子思想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礼",一个是"仁",它们何者是主,何者是从,或者说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一直是孔子思想阐释中的基本问题。如果从"礼"的基本结构来定位礼与仁的关系,......
[期刊论文] 作者:梅珍生,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2003
人们通常因第三十八章的内容,将老子视作反礼的代表人物.但是,礼有形式与内容(即礼之文与礼之质)两个层次.从文本看,老子所反对的是礼的形式,而不是礼的内容.他...
[期刊论文] 作者:梅珍生,, 来源:政策 年份:2014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密不可分。文化是文明的先导,文明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必然会造就新时代的中华...
[期刊论文] 作者:梅珍生,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2005
庄子反"礼"是自司马迁以来学者们的共识.礼作为一个深度结构概念,是礼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复合.庄子质疑世俗之礼的合法性,认为礼作为权势者实现自己贪欲的工具,导致了礼...
[期刊论文] 作者:梅珍生,, 来源:周易研究 年份:2014
《易》中的"敬以直内"等思想,成为程颐关聚"敬"字的主要思想资源。在对于敬的多重界定中,敬就是敬本身。敬描述的是对对象本身的专注状态,敬作为一种德目,具有自身的独立性。...
[期刊论文] 作者:梅珍生,, 来源: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08
传统社会中,人与他人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以亲亲、尊尊、长长为基础的礼学关系,礼的行为可以归纳为恭敬撙节退让这六个字。在礼学中,无论是"敬"的理由,还是表现"敬"的方式...
[期刊论文] 作者:梅珍生, 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在先秦礼学中,人们将世间的器物划分为祭器与养器两种类型,这是基于神圣与世俗两重世界的理论;而将礼器分为祭器与明器两类,则是依照存在人与鬼神的两个世界的理论。周人在死...
[学位论文] 作者:梅珍生,,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3
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它脱胎于原始宗教禁忌,又是对宗教禁忌的包容性超越。它既包涵了“敬鬼神”的神灵崇拜内容,又有着规范人类群体、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的原则...
[期刊论文] 作者:梅珍生,, 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礼的制度设计是靠人的社会活动得以实现的,作为维系社会的纽带,礼的实践性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体作为礼仪制度的承担者,有把外在礼仪制度内化为人的德性的要求,正是...
[期刊论文] 作者:梅珍生,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在具体的礼典仪式中,无论是礼器,还是礼的仪节,都有一定数的规定,它是构成践礼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任何单方面强调礼数的优先性,或礼意的重要性的观点,都是片面的。践礼主体...
[期刊论文] 作者:梅珍生,, 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孟子是一位精通礼的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辨礼义,为僵化的等级性礼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在他的两种"敬"的学说中,敬不是单向性的义务,而是上下之间共同遵守的准则,他强调礼的本...
[期刊论文] 作者:梅珍生,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2020
摘要:《周易》所传达的“六位时成”观念,是对“存在”所具有的“空间性”“时间性”本质最恰当的揭示。对蒙卦作存在论的诠释,主要是为了探讨“此在”如何超越昏暗蒙昧的状态。蒙卦对“此在”状态及其去蔽的揭示,回答了“蒙亨”何以可能的原因,这就是“此在”在人生......
[期刊论文] 作者:梅珍生,, 来源:哲学研究 年份:2015
道家因其哲学思维的超越性,使其在君民关系上的看法显得冷静而理性,如:1.立君为民。在君民关系上,老子主张民"自为""自化",庄子强调"莫若无为",方可以寄托于天下。2.富民、爱...
[期刊论文] 作者:梅珍生,,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2004
程颐所作的易学著作《程氏易传》只注解了《周易》经文和《彖》、《象》、《文言》三传的内容,对于《系辞》以下等传皆无所解,但这并不意味着程颐对于《系辞》不重视,相...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