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04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5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李文忠摘,邵长庚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9
持久性隆起性红斑(Erythema elevatum diutinum,EED)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皮肤病,其特点为持久性红色、紫红色和淡黄色丘疹、斑块和结节,通常对称地分布于肢端的伸面。组织学改变为白细胞碎裂性脉管炎,在真皮上部和中部的血管壁伴有纤维蛋白样坏死。......
[期刊论文] 作者:江澄摘,李文忠摘,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2000
患者为尼泊尔现存活年龄最老的141岁男性,一生从未得过重大疾病。近两个月全身出现无症状的多个红色斑块,损害突然发生在面部,并扩展至上、下肢及躯干。近20天有红眼和流泪史。无发热、关节痛、鼻衄、睾丸肿胀以及眼疼痛。按《尼泊尔土地调查》档案记载,证实其......
[期刊论文] 作者:沈建平摘,李文忠摘,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2000
因开展大规模调查主动发现所有新患者是不经济的,在麻风控制规划中不能常规应用。故许多麻风防治规划限于在麻风新发患者家庭接触者中主动发现病例。为回答这个问题作者系统回顾了印度尼西亚一麻风高流行村庄过去25年以上的麻风发病资料,并通过访问和挨家调查以......
[期刊论文] 作者:李文忠摘,邵长庚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8
作者报告两例成人在长期接受静脉内输注营养时发生了锌耗竭综合征,(Zine depletion syndrome,ZDS),其临床和生化改变与未治疗过的婴儿肠源性肢端皮炎(简称AE)相似。...
[期刊论文] 作者:李文忠摘,邵长庚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8
作者对84例(女性63例、男性21例)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病人进行了研究和观察,时间长达15年。这些病人的年龄为21~74岁。除3例以外,其他所有病人均有肢端动脉痉挛现象。结果发现,主要系统侵犯的发生率为食道(73%)、心脏(49%)、肺(46%)和肾(41%)。在能......
[期刊论文] 作者:李文忠摘,邵长庚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8
作者对51例表皮下大疱性疾病即大疱性类天疱疮(BP)、疱疹样皮炎(DH)和大疱性多形红斑(BEM)的组织学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包括病程和疗效)进行了回顾分析。这3种疾病的临床和组织学诊断标准如下:1.BP,多见于年龄较大者,皮损表现为大而紧张的大疱,常有出血和糜烂,呈......
[期刊论文] 作者:李文忠摘,绍长庚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8
过去几年,一些作者对扁平苔藓(LP)的表皮改变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结果支持Kyrle(1925)的关于LP的概念,即基底细胞的损伤为LP的原发病变。然而至今关于基底细胞的所谓液化坏死或透明变性的原因以及引起组织生物学变化的确切环节还不清楚。本文作者对15例具有活动性......
[期刊论文] 作者:李文忠摘,邵长庚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8
作者报告1例病人,男性,20岁,因龟头和包皮发生群集性丘疹损害时轻时重一年而来皮肤科门诊就诊。曾于专科门诊检查未发现性传染病。在门诊之前经过一疗程系统性类固醇治疗,外用制霉菌素、5%疱疹净二甲基亚砜(IDU-DMSO)溶液以及甘油和雷锁辛混合物治疗。检查示龟......
[期刊论文] 作者:李文忠摘,绍长庚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8
作者对2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缺血性骨坏死的病人进行了研究。其中除1例男性外,其他均为女性。诊断为SLE时的平均年龄为26.7岁,诊断为缺血性骨坏死时的平均年龄为30.4岁。从诊断为SLE到发生缺血性坏死的间隔时间为0.6~16年,平均为3.4年。......
[期刊论文] 作者:李文忠摘,邵长庚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9
在丹毒的临床发展过程中,皮肤改变导致坏疽和溃疡,这种情况称之为坏死性筋膜炎。本病具有与丹毒不同的特殊的临床发展过程,曾报告为溶血性链球菌性坏疽、链球菌性坏疽和坏疽性丹毒。作者对8例坏死性筋膜炎病人(男6、女2,平均年龄52岁)和22例丹毒病人(男12、女10......
[期刊论文] 作者:李文忠摘,邵长庚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8
9岁以下儿童的结节病是少见的,结节病伴有泛发性表皮剥脱和全身红皮病者也非常少见。作者报告1例结节病为6岁男孩,曾伴有全身红皮病和表皮剥脱达18个月之久。除了全身鳞屑外,皮肤上有许多小丘疹,手背、指背和颈后有类似于毛发红糠疹的角刺,掌?并无角化过度,但却......
[期刊论文] 作者:李文忠摘,邵长庚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8
Queyrat氏增殖性红斑(EQ)是一种癌前期皮肤病,潜在着恶性变的危险。虽然此病曾报告为阴茎粘膜的原位癌(Bowen氏病),但Graham等则认为是一种与原位癌不同的独立的疾病,尽管它们的组织学相类似。以往对EQ的治疗包括阴茎部分或完全切除术、深部电灼疗法、局部切除......
[期刊论文] 作者:李文忠摘,邵长庚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8
在1949年,Sèzary对1939年以来的4例病人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后发表了一种新的皮肤网状细胞增生病(即“Sèzary综合征”)的详细报告。此病的临床特点为全身性红皮病伴有着色过度和表皮剥脱、狮面、掌跖鳞屑和皲裂以及甲板营养不良,并合并慢性自血病。关于Sèzary综......
[期刊论文] 作者:李文忠摘,邵长庚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8
免疫荧光技术目前已广泛地用于一些较常见的大疱性皮肤病的鉴别诊断。以往认为妊娠疱疹与疱疹样皮炎、多形红斑和大疱性类天疱疮相似,临床和病理学显示上述所有三种疾病的某些特点。但大多数皮肤科医生认为此病是一种由妊娠所引起的独立的皮肤病。近来报告的10......
[期刊论文] 作者:李文忠摘,杨理合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3
作者对瘤型麻风患者进行了氨苯砜合并利福平每天一次或每月一次治疗的对照试验.共35例,随意安排到下列方案之一.A.利福平450mg/日加氨苯砜50mg/日;B.利福平1200mg每月一次监服加氨苯砜50mg/日.试验期间为6个月.病例根据鼻喷气(nose blow)涂片和皮肤活检确诊.A组......
[期刊论文] 作者:李文忠摘,杨理合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3
作者自1975年6月~1978年6月在菲律宾群岛宿务发现42例复发疑为耐氨苯砜患者,其中31例进行鼠足垫接种,结果均对氨苯砜耐药.这些病人住在ECS疗养院周围.该地区约有700例治疗过的瘤型麻风,估计继发性耐药患病率约6%.本研究对该地区原发性耐氨苯砜麻风的患病率进行了......
[期刊论文] 作者:李文忠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8
WHO推荐对多菌型和少菌型麻风患者用利福平(RFP)600mg每月1次(合并氨苯砜或氨苯砜和氯苯吩嗪――摘者注)治疗.据报告超敏反应如"流感"综合征和肾功能衰竭与RFP间歇或中断治疗有关.关于RFP引起间质性肾炎且以后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报告已超过50例.本文报告1例麻风病......
[期刊论文] 作者:李文忠摘,郑逖生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6
作者于1976年9月开始在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全非麻风和康复培训中心进行了一项临床试验,以观察已用氨苯砜单疗的瘤型病人增补治疗一年对耐氨苯砜麻风发生率的影响.总共806例氨苯砜单疗病人随机安排到下列4组.......
[期刊论文] 作者:李文忠摘,张德屏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6
多形核白细胞在感染过程中具有吞噬作用,并发生代谢的改变,这可以通过多形核白细胞对四唑氮蓝(Nitroblue tetrazolium,NBT)染料还原能力的增强而得到证明。Park等人用这种试验作为鉴别细菌性疾病与非细菌性疾病的有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后者NBT试验为阴性。在儿童......
[期刊论文] 作者:李文忠摘,张德屏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6
以往的研究发现麻风病人对组织胺的反应比健康对照者有明显的抑制.结核样型麻风反应病人受累组织中组织胺的含量较低,而且肥大细胞的数目减少且有变性及颗粒消失,表明麻风病人中组织胺的分解代谢可能发生改变,而组织胺酶的毓化脱氨基作用是组织胺分解代谢的一个......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