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465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2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施江斌,, 来源:邢台学院学报 年份:2010
审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情感性、根源性、直接性的特点。人生境界的意义在于实现人的自我超越和生命的升华,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地。审美与人...
[期刊论文] 作者:施江斌,, 来源: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0
"尽善尽美"是儒家美学思想的重要标准,它强调美和善的高度统一。儒家肯定审美和艺术对于社会人生的重要作用,同时对美又有规定性,那就是美的标准一定要包含道德的因素,美的追求......
[期刊论文] 作者:施江斌,, 来源:衡水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美育的实践以及关于美育的思想和学说,都可以说古已有之,源远流长。美育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也受到历代美学家和教育家的高度重视。......
[期刊论文] 作者:施江斌,, 来源: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 年份:2006
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政治要文明,文化要发达,但这一切都理应以服务人类为旨归。人,不仅应该成为自然、社会的主人,人自身也应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审美教育是对人进行辨别美丑的......
[期刊论文] 作者:施江斌,,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份:2010
"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的重要范畴。它的审美理想首先是强调美善的和谐统一;其次是要求情理的适中合度。人们只有遵循"中和之美"审美理想的轨迹和目标,才能通过审美活动以实现...
[期刊论文] 作者:施江斌,,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年份:2010
"妙"是道家美学的重要范畴,具有本源性特征。美学史上的"传神"说、"妙悟"说、"澄心"说、"象外"说等,都与道家美学所标举的"妙"这一审美范畴密不可开。正是对"妙"的追求,才使得中国美学的"超......
[期刊论文] 作者:施江斌,, 来源:作家 年份:2009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和市场化技术的不断推进,大约从20世纪开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种新的美学现象应运而生,审美趣味日趋多元化,审美与生活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不清。可...
[期刊论文] 作者:施江斌,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 年份:2009
“和”是儒家最高的审美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几千年来延续不断的哲学、文化观念和社会政治理想。它贯穿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为各个时代的各家各......
[期刊论文] 作者:施江斌,,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俗艺术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与高雅艺术相抗衡,甚至压倒高雅艺术的态势。雅与俗二元对立,在内容、情感、存在方式、功能价值、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存在...
[期刊论文] 作者:施江斌,, 来源:科技资讯 年份:2010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十分重视人格理想的教育,其教育的宗旨是通过礼乐教化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在孔子看来,艺术的本质是美善合一的,而这种尽善尽美的艺术能够使人产生一......
[期刊论文] 作者:施江斌,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2010
庄子美学思想十分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而“自然”与“逍遥”正是审美人生的存在方式。庄子主张把个体生命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
[期刊论文] 作者:施江斌, 来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等方面与时俱进,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期刊论文] 作者:施江斌, 来源:邢台学院学报 年份:2003
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中西均古已有之.我国先秦时期就提出了"诗教"、"乐教"的理念.美育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是以18世纪末德国剧作家、诗人席勒发表其著名的为标志....
[期刊论文] 作者:施江斌, 来源:邢台师范高专学报 年份:1998
古今中外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们,总是十分强调观察,把观察放在首位,或者,把观察和表现看作是艺术创造心理过程的两个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观察,就是审美观察.中国古代画论中曾...
[期刊论文] 作者:施江斌, 来源:邢台师专学报 年份:1993
[期刊论文] 作者:施江斌,, 来源:飞天 年份:2010
现代性的确立和全球化的形成,都离不开启蒙主义.启蒙的含义就是“以光明驱逐黑暗”,使人从宗教和神权的黑暗统治下挣脱出来,走向一个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新社会中....
[期刊论文] 作者:施江斌, 来源:邢台学院学报 年份:2005
在美学史上,一直把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也往往从考察美的本质问题入手,但这种研究一开始就走错了路,致使美学基本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事实上,美...
[期刊论文] 作者:施江斌, 来源:邢台师范高专学报 年份:2002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圆心作用,在中学文学课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突出强调其工具性而忽略其审美、教育等功能.针对此现状,本文力图表明的是:文学教学所...
[期刊论文] 作者:施江斌, 来源:邢台师范高专学报 年份:1999
[期刊论文] 作者:施江斌, 来源:考试周刊 年份:2010
摘 要: 中国古典美学始终坚持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一体圆融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审美文化的内在精神和主导思想线索。审美经验中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正是天人合一在审美活动中的体现。建立在人与自然亲和观念基础上,人......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