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205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徐孙铭, 来源:佛学研究 年份:2019
一、难忘的二零零九2009年1月31日,著名佛学家、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法名信如,1927—2009)与世长辞,终年83岁。2008年12月5日,吴老在北京工作多年的一些朋友在...
[期刊论文] 作者:徐孙铭, 来源:求索 年份:2005
和合智慧是商家的商战谋略、情感传递、艺术构思和品质意志,及其它综合素质的核心,其中包涵有创造性、中介性、辩证性等特质。和合智慧对于社会经济的本体、运行规律、发展逻辑、价值取向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应该成为对经济世界进行反思的活的灵魂。......
[期刊论文] 作者:徐孙铭,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2020
方以智《东西均》,是在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观察、抽象和体悟基础上的辩证思维智慧的结晶,是基于对物质和精神现象的科学抽象,对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作了比较科学...
[期刊论文] 作者:徐孙铭,, 来源: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年份:2006
学者倡导的以“白鹤”为省鸟的赣文化,包含着“鸟崇拜”等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尚未引起人们注意。湘赣佛教文化是赣文化和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省这方面的资源十分丰富。湘......
[期刊论文] 作者:徐孙铭, 来源: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年份:2004
船山人学的主旨是以人合天,设人位,依人建极,即以人为本,与自然、社会、他人相和谐。船山人学与佛学相为表里,以气(器)、理(道)、心(性)为基本范畴,以“转识成智”为中介和途径,以人......
[期刊论文] 作者:徐孙铭,, 来源: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6
船山学作为中国哲学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分支学科,是20世纪80年代学术思想研究的产物。我们不仅要从中国文化、湖湘文化和中国哲学学科建设角度,认识构建《船山学术概论》的使命,增......
[期刊论文] 作者:徐孙铭,,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2014
船山《相宗络索》对法相宗思想及其范畴体系条分缕析,重点是对精神现象进行心理方面的分析,揭示佛家转识成智、提升道德理性的智慧。其创意在于,将一刀斩断末那、顿悟之理融入法......
[期刊论文] 作者:徐孙铭,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2017
关于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真实意蕴,诸家诠释各异,其根本在诠释理则和方法不同,是否就濂溪而悟濂溪,或跳出濂溪,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论濂溪。《太极图说》本意在返回自心而...
[期刊论文] 作者:徐孙铭,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2002
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朱汉民教授撰写的,是20世纪末一本研究理学有卓见的重要学术著作.我前后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认真读了全书,虽然是理论著作,...
[期刊论文] 作者:徐孙铭,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2001
问:先生探讨王船山的哲学思想,据知已经有一段颇长的日子,对这位明末大儒,您固然会有许多体会.究其原因,是否着实于中国近现代思想观念的效能上?还是"人生史的哲学"价值上?在...
[期刊论文] 作者:徐孙铭, 来源:株洲工学院学报 年份:2005
邓小平的辩证思维以人的生存、权利和全面发展及民族利益为出发点,具有全面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其理论渊源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的摈弃"二极绝对对立"思维的唯物辩证法,...
[期刊论文] 作者:徐孙铭, 来源: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21
《相宗络索》论及第七识的思量、执著、深度思维等功能,阐明错误认识、心理障碍、迷误的表现、误区,通过破执除障、心理疏导,可以转识成智,提高觉悟,催人奋进。王夫之借鉴唯...
[期刊论文] 作者:徐孙铭, 来源:法音 年份:2018
由当代卓越的佛教界领袖、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大德主持复办的《法音》杂志,已发行四百期。作为《法音》的忠实读者,笔者长期阅读《法音》,沐浴法雨,深受教益,倍感亲切。在此......
[会议论文] 作者:徐孙铭, 来源: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 年份:2009
吴老坚持无神论而保留对有神论的信仰;坚持从大宇宙与人身小宇宙的统一、人体呼吸与宇宙同步,科学考据、道德证悟和直觉思维的统一来把握实相和生命的本质。由生而悟无生,由人而及于天,由生活而融通于了生死,天人合一,生死一如,是吴老生死观之要义;由体认生命在......
[期刊论文] 作者:万里,徐孙铭, 来源: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年份:2001
龙既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湖湘文化的图腾和象征。长沙发展文化产业,有诱人的前景;应以有湖湘文化特产、面向科学、世界、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以龙为主题的湘江龙城可......
[期刊论文] 作者:徐孙铭, 李佩桦,,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2018
认识的心理体验有忧、 喜、 苦、 乐、 受五种.第八识作为认识和生命的本体, 存在于前有身、 中有身和后有身三种不同生命形态中; 人的生死有分段与变易两种不同形式; 认识主...
[期刊论文] 作者:徐孙铭, 李佩桦,,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2019
第八识的识体有保持种子、异时成熟、趣生五趣、统摄诸根、生死不离、寿暖保持、攀缘名色、依时而食、入灭尽定、染净真心等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并非虚妄;第八识所藏种子并非...
[期刊论文] 作者:李佩桦, 徐孙铭,, 来源:伦理学研究 年份:2017
《易传》通常被认为是释《易》之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哲学思想,但目前的中国伦理思想史教科书多不见对《易传》伦理道德思想的阐述,这与《周易》"群经之首"的地位是不相...
[期刊论文] 作者:徐孙铭, 李佩桦,,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2018
三量、三境、三性及见分三性主要论述认识的真理性、价值判断及心理生成的因果联系。现量实证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比量、圣言量虽然重要,但未必究竟;价值判断有多种形式,认...
[期刊论文] 作者:徐孙铭, 李佩桦,,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2018
唯识论认为,一切认识都源于阿赖耶识。每一种认识都有其具体的因缘(原因和根据)。第八识作为一切认识的本体,因受末那识(意志)的执着和污染,影响第六意识(判断、推理等理性认...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