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2929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7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靳凤林,,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年份:2004
"乌托邦是人们基于对社会变革的责任和义务而超越给定的现实社会,并对不可能最终实现的、终极性的社会理想状态的一种总体性构想设计,代表着人类对某种社会理想的目的性...
[期刊论文] 作者:张彭松,, 来源:理论导刊 年份:2011
放弃“自我超越”的人类中心主义,实质是现代性语境中的个人中心主义,借着“全人类利益为尺度”的口实,实施着“出于自我利益的自我损害”。通过自然返魅之追思,只有承认生命和自......
[期刊论文] 作者:张彭松,, 来源: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9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存在着两种幸福观的差异,甚至将这种差异扩大到综合论与理智论之间持续不断的理论论争,往往纠结于哪种幸福更重要和根本。这种论争对亚里士多德...
[期刊论文] 作者:张彭松, 来源: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现代性可以分为两种理解,即"广义的现代性"和"狭义的现代性",前者内含着超越现实的乌托邦的理想之维,使之更加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后者因放弃了与传统、未来的相互关联而受到合...
[期刊论文] 作者:张彭松,,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04
生态伦理思想探究自然的内在价值,论证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为保护自然提供道德根据。然而,基于对人与自然整体性认识与实践的生态伦理思想,却被定性为"自然中心主义",成...
[期刊论文] 作者:张彭松,, 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作为彻底的自然主义者,斯宾诺莎在批判基督教传统与笛卡尔实体论的前提下,确立了上帝、实体与自然的"三位一体"自然观,建构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组成的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
[期刊论文] 作者:张彭松,,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常常被人们以思辨是最大幸福的最强音而终曲,因忽视了他的幸福伦理学的创造性,即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及实践智慧,以至于把幸福完全等同于思辨,却看不到亚里...
[期刊论文] 作者:张彭松,, 来源:求索 年份:2005
从直接性来说,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危机,是人对自然控制的无反思状态造成的。而人与人的“我与它”式的功利性关系在文化深层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它们...
[学位论文] 作者:张彭松,, 来源:清华大学 年份:2004
“乌托邦”(utopia)是人们对不可能最终实现的、终极性的社会理想状态的一种总体性构想或设计,代表着人类对某种社会理想的目的性追求和期待。按照乌托邦的社会理想来建构现...
[期刊论文] 作者:张彭松, 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年份:2012
以往高校的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道德认识能力和道德行为技能、心理调适能力的训练,致使大学生在复杂的情形下往往导致行为失范。素质德育是一种新的范式,在坚持素质教育战略...
[期刊论文] 作者:张彭松,,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9
财富是幸福的基础,却无法囊括幸福的全部内涵。在现代社会“资本逻辑”的强大刺激和支配下,人们对财富的一味追求,僭越了人的心理、情感、价值等精神生活的自主性,打破了物质...
[期刊论文] 作者:张彭松,, 来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7
道德品质及其行为应配享幸福,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与人的内心和谐,这是每一种伦理文化自我道德完善的实践目标及伦理信念。无论对于渴望个人自我实现的自由平等的西方伦理文化...
[期刊论文] 作者:张彭松,,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环境伦理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具有实践导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体现生态教学的基本特点.对于环境伦理教育而言,应通过融渗式伦理教学、隐性课程开发、社会资源的利用...
[期刊论文] 作者:张彭松,,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乌托邦是人的一种价值理想,是人对未来的终极性诉求,开启了未来的可能性空间。在现代性条件下,乌托邦观念的处境每况愈下。否定现代性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开启现代性的乌托邦维...
[期刊论文] 作者:张彭松,, 来源:理论与现代化 年份:2013
摘要:由于放弃了超越性的终极价值层面,现代性的社会理想凝固化为实托邦,成为“单一的现代性”,隐藏着“现代性之隐忧”。走出这种现代性困境,需要突破意识形态框架,在现代性与鸟托......
[期刊论文] 作者:张彭松,,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人类社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还必须以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存在双重关系,即社会与自然的......
[期刊论文] 作者:张彭松,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人类历史既体现了"超然存在"的主观存在,也体现了"超然存在"的客观存在.而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人类历史常常被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裕所遮蔽,也被现代人所遗...
[期刊论文] 作者:张彭松,, 来源:自然辩证法研究 年份:2014
"价值的颠覆"是由西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进程中形成的一种框架思维模式,影响和制约着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伦理价值的整合,使生态伦理研究陷入"两难选择"处境。在...
[期刊论文] 作者:张彭松, 来源: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从乌托邦精神这一视角来审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可以看出建国后较长一段历史时期人们往往把共产主义当作一种与现存相对立的给定的理想状态而加以设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社...
[会议论文] 作者:张彭松,, 来源:自然辩证法研究 年份:2013
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在机械自然观基础上,以事实与价值的割裂为前提,把人类利益的幸福追求作为道德行为的终极目的和尺度。面对生态危机及其根本解决,人类中心主义无法走出自然...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