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487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刘叙武,, 来源: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镇江火星庙戏台是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综合性戏台,在江南地区现存的古戏台中具有典型意义,对于研究清代尤其是清后期的戏台建筑有一定的价值。镇江火星庙戏台的建筑形制、构......
[期刊论文] 作者:刘叙武,, 来源:天府新论 年份:2013
汤显祖传奇作品落场诗大量采用集唐形式,尤其是《牡丹亭》,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成为传奇落场集唐诗运用的典范佳作。然而大量文辞过于典雅的落场集唐诗却显示出汤显祖剧作...
[学位论文] 作者:刘叙武,,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2007
清初长洲人毛声山、毛宗岗父子是继金圣叹之后最有成就的小说、戏曲批评家。毛氏父子先后合作完成了小说《三国演义》的批评和戏曲《琵琶记》的批评。对毛批《琵琶记》进行细...
[期刊论文] 作者:刘叙武,,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2007
在《欲望号街车》中暗藏有未出场的"父亲"形象。女主人公白兰琪与她一生中经历的四个男人——"父亲"贝尔里夫、丈夫艾伦、妹夫斯坦利和男友米奇之间是一种性别统治的关系。白...
[期刊论文] 作者:刘叙武,,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2016
从明万历年间开始,折子戏演出进入兴盛时代,这一演剧形式成为具有独立品格的艺术样式约在万历中期。传奇体制冗长拖沓、结构松散,是折子戏形成的根本原因。折子戏是长篇传奇...
[期刊论文] 作者:刘叙武,,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07
[期刊论文] 作者:刘叙武, 来源:文化遗产 年份:2020
“院本”一词最早见于金末元初人杜仁杰的散套【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以往研究者多根据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所言“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
[期刊论文] 作者:刘叙武,,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4
2017年9月7日下午,"南派粤剧经典折子戏专场演出"在南宁明星剧场成功举行。本场演出由传承了南派粤剧的南宁市戏剧院重排上演,导演徐勤纳先生,全场包含四个经典折子戏:《...
[期刊论文] 作者:刘叙武, 来源:南大戏剧论丛 年份:2015
李渔《闲情偶寄·减头绪》中提出"一线到底""始终无二事,贯串只一人"的剧作理论,"头绪"就是"线",也是"事",即一生、一旦"合——离——合"的三阶段完整过程;"一人"是达成...
[期刊论文] 作者:刘叙武, 来源: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20
民间戏文演出本《张协状元》、明成化本《白兔记》可证,戏文原是以院本为开场演出的,其中包含副末唱念诸宫调报告戏情、副净与副末等插科打诨。元末,参与戏文创作的文人剧作...
[期刊论文] 作者:刘叙武,, 来源:中华戏曲 年份:2014
评点式小说、戏曲批评兴起于明代.清初,金圣叹批评《水浒传》和《西厢记》,不仅对作品内容做了详细分析,而且提出了丰赡的创作理论,进一步完善了评点方法和体例.长洲(今江苏...
[期刊论文] 作者:刘叙武,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21
黄吉安是川剧发展历史上成就卓著的一位剧作家,虽然他年逾花甲才开始涉足戏剧创作,但在其逝世前的二十余年中编写了数量极为可观的川剧剧本,为四川的戏曲改良运动贡献了重要的艺术力量,并为川剧舞台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黄吉安的戏多取材于历史故事,他善于从历史......
[期刊论文] 作者:刘叙武, 来源:求索 年份:2013
全本戏、全本戏删节本、折子戏、折子戏连缀本是明清传奇的四种演出本形式,其中,全本戏非常罕见,折子戏是主要演出形式。传奇冗长局懈难以全本搬演:艺人将其删节以适应演出需要:折子戏从全本戏中独立出来,自成片段,尽显艺人表演技艺;折子戏连缀本兼有全本戏和折子戏的优......
[期刊论文] 作者:刘叙武,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2021
阮大铖传奇《春灯谜》《牟尼合》《双金榜》《燕子笺》采用了相似结构:设置两条情节经线,一为主、一为副,在人物之间安排纬线以牵动两条经线,将副线的收束设为主线收束的前置...
[期刊论文] 作者:刘叙武, 来源:文化遗产 年份:2021
连厢搬演是清初人毛奇龄在《西河词话》中描述过的一种演剧方式,其特点是“带唱带演”,却也“舞者不唱,唱者不舞”,扮演人物者“随唱词作举止”,其实质是发展成熟期的肉傀儡...
[期刊论文] 作者:刘叙武, 来源: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21
剧作家刘怀叙一生创作了一百四十多部川剧时装戏作品,是中国戏剧史上成就特别突出的戏曲现代戏创作先行者之一.他的剧作以曲折传奇的情节、雅俗共赏的语言吸引、愉悦观众,并以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打动观众,取得了良好的剧场效果并流传久远.刘怀叙有着先进的戏剧......
[期刊论文] 作者:刘叙武,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2023
川杂剧是南宋禅僧大觉禅师《马大师与西堂百丈南泉玩月》诗中记述的宋代杂剧地方品种,形成时间不晚于南宋中期,由演员戴上神头鬼面面具或进行特殊面部化妆演出,具有强烈逗乐效果。以宣扬佛教教义为内容的神佛杂剧应是借鉴了川杂剧形式,演出形态为肉傀儡戏。大觉禅师......
[期刊论文] 作者:刘叙武,刘赟,, 来源: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人传奇《琵琶记》与民间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题材相同,但故事结局、剧作主题、主要人物思想性格等已发生了彻底转变。造成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剧分别作为文人之作...
[期刊论文] 作者:刘叙武, 李金凤,,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20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川剧创作呈现出四次明显的剧目数量起伏变化,据此可划分出四个大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的特点、产生背景、获得成就都有所不同。执政党的文艺政策以及...
[期刊论文] 作者:刘叙武,李金凤,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20
新一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对师范生包含戏曲素养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对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期待.高等师范...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