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纪录片是电视节目的一种形态,它以写实的方式向观众讲述一个故事,展现一个主题,是最能代表电视台综合实力的片种之一。本文主要从最近笔者拍摄编辑制作的一部人物纪录片《心愿》,来思考这部作品中的亮点和不足,以期在拍摄下一部纪录片中得以改进。
【关键词】纪录片;选题;策划;再创作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11..079
《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中是这样来定义电视纪录片: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响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在众多纪录片分类中,人物纪录片因其具有深刻的内涵、独特的视角、原汁原味的生活和真实的情感,一直备受编导喜爱和观众追捧。
《心愿》主角是枞阳县东乡武术协会会长周俊,时间跨度在一天时间内,周俊为完成自己的心愿而奔波努力。作为东乡武术传人,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家乡的练拳习武之风极度盛行,每年都有大型的武术比赛,互相切磋武艺,共同提高。面对东乡武术后继无人的窘境,周俊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东乡武术文化旅游产业园兴建起来,让非遗得以传承保护,让东乡武术走得更远。
纪录片的核心前提是真实,讲述故事或事件细节,但它和文学作品一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关于东乡武术,作为本土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一直关注并多次采访,但基本都以专题或新闻的形式进行报道,形式单调。于是萌发了我们以纪录片的讲述方式,来完整记录周俊肩上的重担和面临的困惑。
《心愿》通过电视和新媒体传播以后,转发、分享、留言超出我们的预料,我想看惯了传统模式专题片的受众,这次看到与以往不同风格的电视片,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肯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愿》是成功的。毕竟节目打破了传统以“解说+采访+解说”的固定套路,以完全跟踪记录的方式展示了一个为东乡武术发扬光大而努力的追梦者。纵观这部时长15分钟的人物纪录片,虽然瑕疵不少,但笔者认为创新报道方式吸引公众眼球,就是一种成功,而且作为初次涉足人物纪录片团队,《心愿》中的一些亮点也值得关注。
1. 要重视纪录片的选题
一个好的选题是创作纪录片成功的基础,是纪录片能不能出新出彩的关键因素。在我们的日常采访活动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新闻题材:时事政治、社会民生、百姓生活、文化艺术,那么并非所有题材都适合以纪录片的形式来表达。
拿《心愿》来说,如果片子单纯讲述周俊自己的故事,那传播价值就不大。而当他和东乡武术有了关联,故事就变得有意义、有趣味起来。以前老桐城有句口号:“文不过南乡,武不过东乡”,“文”是指南乡的“桐城派”,“武”指的就是枞阳县的东乡武术。当年,“三十六名教打九华”的故事声名远扬,直至清末民初时,仍有老艺人将三十六教头的侠义行为编成长段唱词赞颂。东乡武术作为省级非遗项目和首批“中国体育非遗保护与推广项目”,其倡导“忠、勇、仁、义、礼、智、信”的文化理念,兼容并蓄和天下,内炼精神外修身,在当代仍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周俊作为东乡武术协会的会长,使命光荣,责任巨大,因此我们关注他,是因为关注他的心愿,关注他为推动东乡武术文化产业园的建设所作出的努力。
2. 纪录片的前期策划必不可少
虽然纪录片是以客观记录为原则和基础、以摄取真实素材为内容的影片形式,但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必须要有选择性地纪录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曾经有人提出拍纪录片特别是人物纪录片说简单也简单,就和婚礼录像一样全程记录,说难就难在如何从拍摄的这些海量素材中精剪出你要表达的主题。笔者认为此观点欠妥,忽略了一个前期策划。纪录片虽不同于文学作品,但也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样才有可视性和艺术性。
拍摄《心愿》之前,我们提前约见了纪录片的主角,详细了解他对东乡武术文化园的规划和进展,以及他目前所遇到的困难。由于之前多次采访周俊,所以从心理上,主角没有产生心里隔阂,能够很快配入策划。开始计划用一个星期的时间集中展示周俊的心愿及背后的努力,但由于周俊身兼数职,工作繁忙,况且拍摄场地路途遥远,为节约成本,最后敲定以“周俊的一天”講述他的心愿。为了突出主题,我们尽量让他平时的活动集中到这一天来,于是策划了他在看完东乡武术学校场地以后,给教育局打电话咨询审批进展;在当天召集武术协会会员临时开碰头会,甚至可以和平时一样针对某个问题争论起来;在东乡武术培训基地看到儿子的动作不到位,现场帮助儿子纠正错误……《心愿》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细节,既增加了纪录片的信息量,也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和艺术性,而这些细节都离不开前期的沟通和策划。
3. 后期编辑的再度创作
纪录片经过前期策划,现场拍摄之后,一部纪录片的基本脉络就出来了。但这工作还只完成了一半,后期的结构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因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不但要做到故事讲述顺畅,画面也要具有流畅性。所以不少电视人将纪录片的前期策划界定为一度创作,现场拍摄之后再配上播音成为二度创作,当把所有的素材都上载到非编设备上进行后期编辑时称为三度创作,由此可见后期编辑手法的重要性。
《心愿》素材拍摄完成之后,我们的创作团队把素材上载进非编设备之后,在一起反复讨论粗编出大框架,再进行精剪。由于之前计划尽量少用或者不用画外音,全是人物现场的对话或字幕交代场景转换。但在后期编辑中发觉这样问题很多,人物中间衔接很突兀,不自然,有的地方让受众云里雾里。最终我们采取第二套方案,将中间衔接过渡部分配上播音,运用蒙太奇手法将人物故事叙说得更自然流畅。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编导的创新,就是中间过渡的播音没有让专业播音员播音,而是采用了参与采访记者的现场录音。虽然她的录音有些地方咬字不标准,但因为她全程参与了摄制,对纪录片的主题把握得更加全面,语气、语速、语调的到位把控让最后的成片效果给了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心愿》当中有两段对周俊的采访,主要用来交代故事背景。开始计划放在片子中间,最后经过讨论,调整了这一结构,片中不出现面对面的采访,而是将被访者的声音截取下来,穿插在纪录片当中,增加了片子的活泼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在采访中周俊谈到自己的心愿,我们将这段录音单独剪辑出来放在片子的结尾,配上的画面是镜头从车窗里黑暗场景推到窗外点点闪烁的灯火,寓意着周俊在传承和发扬东乡武术精神的道路上,困难和挫折是暂时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优秀的后期编辑记者,不仅要有过硬的剪辑技术,还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对主题的整体把控能力,通过不断的再度创作,逐步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平。
当然,《心愿》这部纪录片还只是我们的一个初试作品,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拍摄之前我们也构思了很多需要拍摄的镜头,但是在具体拍摄过程中不是这个忽略了就是漏拍那个。另外空镜头的拍摄和使用都存在缺陷,没有真正使空镜头成为叙述故事情节、抒发情感意境、转换银幕时空、调节节奏的手段。在《心愿》这部纪录片当中,虽然我们尽量减少对主角的外界干扰,但由于经验不足和把控能力欠缺,让受众看出片中一些地方导演痕迹过重。
都说纪录片是最难拍的电视片,也是最能代表电视台综合实力的片种之一,尝试之后大家才真正体会这句话的含义。虽然《心愿》这部纪录片我们真正拍摄的时间只有一整天,但是前期的策划和后期的编辑花费的时间却是其他专题片的几倍之多,辛苦不言而喻,但我们得到了一些同行的肯定,也听到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这对于整个创作团队来说是一种思考,一种成长,一种提高。
由此可见,一部优秀纪录片的诞生不仅需要精选的题材、精心的策划和精细的编辑,更考验着编导、摄像和后期编辑的团队协作能力。这是我们的《心愿》,也是我们前行的方向。
【关键词】纪录片;选题;策划;再创作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11..079
《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中是这样来定义电视纪录片: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响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在众多纪录片分类中,人物纪录片因其具有深刻的内涵、独特的视角、原汁原味的生活和真实的情感,一直备受编导喜爱和观众追捧。
《心愿》主角是枞阳县东乡武术协会会长周俊,时间跨度在一天时间内,周俊为完成自己的心愿而奔波努力。作为东乡武术传人,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家乡的练拳习武之风极度盛行,每年都有大型的武术比赛,互相切磋武艺,共同提高。面对东乡武术后继无人的窘境,周俊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东乡武术文化旅游产业园兴建起来,让非遗得以传承保护,让东乡武术走得更远。
纪录片的核心前提是真实,讲述故事或事件细节,但它和文学作品一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关于东乡武术,作为本土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一直关注并多次采访,但基本都以专题或新闻的形式进行报道,形式单调。于是萌发了我们以纪录片的讲述方式,来完整记录周俊肩上的重担和面临的困惑。
《心愿》通过电视和新媒体传播以后,转发、分享、留言超出我们的预料,我想看惯了传统模式专题片的受众,这次看到与以往不同风格的电视片,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肯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愿》是成功的。毕竟节目打破了传统以“解说+采访+解说”的固定套路,以完全跟踪记录的方式展示了一个为东乡武术发扬光大而努力的追梦者。纵观这部时长15分钟的人物纪录片,虽然瑕疵不少,但笔者认为创新报道方式吸引公众眼球,就是一种成功,而且作为初次涉足人物纪录片团队,《心愿》中的一些亮点也值得关注。
1. 要重视纪录片的选题
一个好的选题是创作纪录片成功的基础,是纪录片能不能出新出彩的关键因素。在我们的日常采访活动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新闻题材:时事政治、社会民生、百姓生活、文化艺术,那么并非所有题材都适合以纪录片的形式来表达。
拿《心愿》来说,如果片子单纯讲述周俊自己的故事,那传播价值就不大。而当他和东乡武术有了关联,故事就变得有意义、有趣味起来。以前老桐城有句口号:“文不过南乡,武不过东乡”,“文”是指南乡的“桐城派”,“武”指的就是枞阳县的东乡武术。当年,“三十六名教打九华”的故事声名远扬,直至清末民初时,仍有老艺人将三十六教头的侠义行为编成长段唱词赞颂。东乡武术作为省级非遗项目和首批“中国体育非遗保护与推广项目”,其倡导“忠、勇、仁、义、礼、智、信”的文化理念,兼容并蓄和天下,内炼精神外修身,在当代仍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周俊作为东乡武术协会的会长,使命光荣,责任巨大,因此我们关注他,是因为关注他的心愿,关注他为推动东乡武术文化产业园的建设所作出的努力。
2. 纪录片的前期策划必不可少
虽然纪录片是以客观记录为原则和基础、以摄取真实素材为内容的影片形式,但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必须要有选择性地纪录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曾经有人提出拍纪录片特别是人物纪录片说简单也简单,就和婚礼录像一样全程记录,说难就难在如何从拍摄的这些海量素材中精剪出你要表达的主题。笔者认为此观点欠妥,忽略了一个前期策划。纪录片虽不同于文学作品,但也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样才有可视性和艺术性。
拍摄《心愿》之前,我们提前约见了纪录片的主角,详细了解他对东乡武术文化园的规划和进展,以及他目前所遇到的困难。由于之前多次采访周俊,所以从心理上,主角没有产生心里隔阂,能够很快配入策划。开始计划用一个星期的时间集中展示周俊的心愿及背后的努力,但由于周俊身兼数职,工作繁忙,况且拍摄场地路途遥远,为节约成本,最后敲定以“周俊的一天”講述他的心愿。为了突出主题,我们尽量让他平时的活动集中到这一天来,于是策划了他在看完东乡武术学校场地以后,给教育局打电话咨询审批进展;在当天召集武术协会会员临时开碰头会,甚至可以和平时一样针对某个问题争论起来;在东乡武术培训基地看到儿子的动作不到位,现场帮助儿子纠正错误……《心愿》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细节,既增加了纪录片的信息量,也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和艺术性,而这些细节都离不开前期的沟通和策划。
3. 后期编辑的再度创作
纪录片经过前期策划,现场拍摄之后,一部纪录片的基本脉络就出来了。但这工作还只完成了一半,后期的结构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因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不但要做到故事讲述顺畅,画面也要具有流畅性。所以不少电视人将纪录片的前期策划界定为一度创作,现场拍摄之后再配上播音成为二度创作,当把所有的素材都上载到非编设备上进行后期编辑时称为三度创作,由此可见后期编辑手法的重要性。
《心愿》素材拍摄完成之后,我们的创作团队把素材上载进非编设备之后,在一起反复讨论粗编出大框架,再进行精剪。由于之前计划尽量少用或者不用画外音,全是人物现场的对话或字幕交代场景转换。但在后期编辑中发觉这样问题很多,人物中间衔接很突兀,不自然,有的地方让受众云里雾里。最终我们采取第二套方案,将中间衔接过渡部分配上播音,运用蒙太奇手法将人物故事叙说得更自然流畅。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编导的创新,就是中间过渡的播音没有让专业播音员播音,而是采用了参与采访记者的现场录音。虽然她的录音有些地方咬字不标准,但因为她全程参与了摄制,对纪录片的主题把握得更加全面,语气、语速、语调的到位把控让最后的成片效果给了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心愿》当中有两段对周俊的采访,主要用来交代故事背景。开始计划放在片子中间,最后经过讨论,调整了这一结构,片中不出现面对面的采访,而是将被访者的声音截取下来,穿插在纪录片当中,增加了片子的活泼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在采访中周俊谈到自己的心愿,我们将这段录音单独剪辑出来放在片子的结尾,配上的画面是镜头从车窗里黑暗场景推到窗外点点闪烁的灯火,寓意着周俊在传承和发扬东乡武术精神的道路上,困难和挫折是暂时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优秀的后期编辑记者,不仅要有过硬的剪辑技术,还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对主题的整体把控能力,通过不断的再度创作,逐步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平。
当然,《心愿》这部纪录片还只是我们的一个初试作品,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拍摄之前我们也构思了很多需要拍摄的镜头,但是在具体拍摄过程中不是这个忽略了就是漏拍那个。另外空镜头的拍摄和使用都存在缺陷,没有真正使空镜头成为叙述故事情节、抒发情感意境、转换银幕时空、调节节奏的手段。在《心愿》这部纪录片当中,虽然我们尽量减少对主角的外界干扰,但由于经验不足和把控能力欠缺,让受众看出片中一些地方导演痕迹过重。
都说纪录片是最难拍的电视片,也是最能代表电视台综合实力的片种之一,尝试之后大家才真正体会这句话的含义。虽然《心愿》这部纪录片我们真正拍摄的时间只有一整天,但是前期的策划和后期的编辑花费的时间却是其他专题片的几倍之多,辛苦不言而喻,但我们得到了一些同行的肯定,也听到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这对于整个创作团队来说是一种思考,一种成长,一种提高。
由此可见,一部优秀纪录片的诞生不仅需要精选的题材、精心的策划和精细的编辑,更考验着编导、摄像和后期编辑的团队协作能力。这是我们的《心愿》,也是我们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