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算法-模糊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自润滑镀层耐磨性

来源 :电镀与精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hy62667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传统神经网络模型存在的缺陷,引入遗传算法和模糊运算建立遗传算法-模糊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GA-FRBFNNM),介绍了模型结构和仿真思路。以自润滑镀层耐磨性为研究主题开展正交实验,在正交实验结果中任取10组数据作为训练样本用于模型训练,其余6组数据作为测试样本用于模型性能测试。结果表明:GAFRBFNNM的预测值更接近于真实值,其预测精度明显高于相同结构的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验证了该模型是有效的,能够更准确预测自润滑镀层耐磨性。主要归因于引入模糊运算使得径向基神经网络全部节点都具备特定意义,另外引入遗
其他文献
水中可分散高纯度单壁碳纳米管(SWNTs)在纳米技术领域中应用广泛。利用水溶性羧甲基壳聚糖(WSCC)为分散剂,制备了水中可分散的高纯度SWNTs分散液。实验首先以脱乙酰化壳聚糖和氯乙酸为原料,合成分散剂WSCC。经红外光谱分析后,证明成功合成了水溶性WSCC。然后在超声波辅助下把SWNTs样品分散在WSCC水溶液中,经过离心分离,得到了在水中可分散的SWNTs分散液。采用扫描电镜、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和共振拉曼光谱等表征手段进一步考察了SWNTs在WSCC水溶液中的分散行为。在相同的实验方法条件下,与S
选用Q345钢作基体制备SiC颗粒掺杂锌钙系磷化膜(DPF),研究其微观形貌、成分、厚度及耐腐蚀性能,并与普通锌钙系磷化膜(CPF)进行比较。结果表明:DPF和CPF都完全覆盖Q345钢表面,厚度比较接近,但DPF晶粒间的缝隙被SiC颗粒填充。CPF由Zn、O、P、Ca、Fe和C元素组成,而DPF由Zn、O、P、Ca、Fe、C和Si元素组成。DPF和CPF都能降低Q345钢的腐蚀倾向和腐蚀速率,明显提高Q345钢的耐腐蚀性能。与CPF相比,DPF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能,其腐蚀电流密度较Q345钢降低了近一个
为了减缓钢筋锈蚀从而保证混凝土结构稳固,采用中温锌-锰系磷化工艺对钢筋进行磷化处理。表征了磷化钢筋腐蚀前后的外观,同时研究了温度对磷化膜的微观形貌和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磷化钢筋腐蚀前后的外观有所不同,磷化膜覆盖性良好。温度对磷化膜的微观形貌和耐腐蚀性能有较大影响,温度较低时(56℃)形成的磷化膜很薄且不完整,耐蚀性能较差,对裸钢筋起不到有效防护。而温度太高(75℃)时形成的磷化膜较粗糙,耐蚀性能下降。63℃条件下形成的磷化膜完整且较致密,对裸钢筋起到良好的防护效果,磷化处理后的钢筋腐蚀程度较轻。
通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压汞曲线等实验资料,对渭北油田长3储集岩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及孔喉结构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对长3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渭北油田长3储集岩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储集岩孔隙度为9%~15%,平均值为12.2%,渗透率为0.1~1.0 mD,平均值为0.76 mD;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为主,剩余粒间孔、粒内溶孔次之。研究区长3储层可划分为Ⅰ类(好)、Ⅱ类(较好)、Ⅲ类(非或差)3种类型,结合优势储层研究成果,可明确产能“甜点区”的展布范围及规模,为渭北油田新井部署提供技术支
双极板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它们是确保反应介质进入电池的媒介,而且双极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燃料电池电堆的重量.因为重量和材料成本有直接关系,因此,
电路板红外图像具有分辨率低、对比度低、信噪比低、视觉效果模糊的特点,目前的图像配准算法用于电路板红外图像配准时,运算时间长且匹配准确度低。针对电路板红外图像的特点,梳理了图像配准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SIFT算法的基本原理,对原有的SIFT算法进行了修改。对特征点的提取方式进行了改进,减少了不必要的特征点;改进了特征点的描述符,降低了特征向量的维数;在特征点匹配的时候加入了分层阈值。对改进的
为提高铝合金的耐蚀性,对经过二次阳极氧化的铝合金氧化膜进行了石墨烯改性处理,得到了硅烷偶联剂KH550/石墨烯复合薄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表明,电化学剥离制备的石墨烯经过羟基化处理后再经过KH550改性处理,石墨烯的-COOH与KH550的-NH2发生了缩合反应,说明KH550成功接枝到石墨烯上;该复合膜经过电化学测试后发现,复合膜的腐蚀电流密度明显降低,从阳极氧化膜的3.829×10-4A/cm2减小到1.325×10-6A/cm
本文主要研究了镁合金表面Ni-P/Cu-Zn超疏水复合涂层的制备和耐蚀性。复合涂层通过化学镀镍磷、电镀铜锌合金、阳极氧化、表面修饰后获得,化学镀Ni-P层为内层,电镀Cu-Zn层为中间层,超疏水层为外层。对复合涂层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涂层与基底结合力强,无鼓泡脱落现象,涂层厚度约为34μm。Ni-P/Cu-Zn涂层氧化后表面形成微纳米结构,用十八烷基硫醇修饰后的涂层具有优良的超疏水性,水的表面接触角约为155°,涂层的自腐蚀电流密度相对于未修饰涂层和基底下降1~2个数量级,阻抗大幅提
采用电沉积技术,在低电压(3.0 V)下分别以乙酸、氯乙酸、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为碳源,在FTO导电玻璃基体上电沉积类金刚石薄膜。实验考察了氯代乙酸水溶液中氯原子的取代数量对类金刚石薄膜的厚度、形貌、结构以及电导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氯原子数量不同的氯代乙酸水溶液中电化学沉积类金刚石薄膜由易到难的顺序为:氯乙酸、乙酸、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且在氯乙酸水溶液中电沉积所得薄膜的厚度以及电导率最大,在三氯乙酸水溶液中沉积的薄膜厚度及电导率最小,薄膜颗粒的粒径随着氯原子数量的增多而减小,薄膜的石墨化程度越来越强。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中,基质与裂缝之间存在窜流,窜流系数是描述这一过程的重要参数。通过建立全直径窜流模拟实验装置,开展了室内窜流实验研究,求得不同岩心的形状因子及窜流系数,并应用窜流系数预测了渤海目标油田低渗透储层压裂井产能。结果表明在全直径岩心网格尺寸相同、几何形态相同、定围压的情况下,各岩心的裂缝渗透率和形状因子相近;岩心的窜流系数随着基质渗透率的增加而增加,且增加幅度较大,为1.75×10-5~2.74×10-4。应用窜流系数计算出了目标油田不同储层的